第四十九章 童年时光(2/3)
太多。
不少马车停靠在路边,车上满载货物,碗筷碟子,坛子,农具,拨浪鼓,鞭炮,应有尽有。车主或站在车旁,或站在车上,高声吆喝。
一个乡镇的购买力有限,各乡镇的短缺物质不一,需求不一。经营某类商品,窝在一个乡镇里,平日没有生意,仅靠集日,那就变成,一天打鱼,四天晒网,连糊口都谈不上,这样自然不是做生意的范。
因此,赶集事实上不是指本乡各村村民在集日到本乡镇集市贩卖货物,或者购买所需物品,而是指专营商贩赶马车踩着集日点逐乡贩卖。
通过商贩赶集,撬动商品朝一个方向走,在集日就造成局部商品种类齐全,吸引和带动乡下村民前来选购,间接带动本乡各种商品交易行为。
商贩踩着集日节点一天一个乡镇集日走下去,既节约人力成本,又便捷,人虽然辛苦些,但生意好也值得。
南河县内有四个集日圈,以南河县城赶二七为交汇点,相邻两个集日圈会形成对接。如,过塘瓜坪一线,依次是塘三八,瓜坪四九,阳潭乡五零,牙团乡一六,绕一个圈回到南河县城赶二七。过宜安一线,宜安三八,孟洞四九,紫檀五零,接牙团一六。
杨再彬盘踞牛塔沟,拦腰遮断塘和瓜坪公路连线,造成集日连接不上。
瓜坪走阳潭到牙团,倒是可以,但紫檀走牙团,逆向赶集,集日却连不回去,得等第二场,否则就要多走很多冤枉路,间接抑制了商品的流动。
而这导致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塘集市和瓜坪镇,在整个南河集市圈中成为死角,特别是塘。杨再彬牛塔沟土匪事实上成为塘赶集日子生意不旺的罪魁祸首。
自从杨再彬被灭之后,两条赶集线路重新通畅,赶集才真正算得上是赶集,各种商品的供应链条衔接上,塘算是枯木逢春,再次兴旺起来。
江信北虽记着要赶路到瓜坪,仍然被热闹的各种琳琅商品吸引,选购了几副对联。门神,窗花,庞振民买了不少鞭炮,外加一些小玩具。
老天很给塘人面子,中午时分,云层渐渐稀薄,太阳露出温和的脸庞,给寒冷的天地间泼洒一片暖阳,给人们心头注入一丝暖意。无论是眼前,还是心理。天空随之变得开朗起来。
此时,江信北一行五人一路走来,距离西林壁不到三里路。
今年没有三十,二十九便是大年三十夜。
不管有钱没钱,年总是要过的,各家忙着打扫卫生,准备过年吃的,年节的气氛开始迸发。
石家祠堂大门是开着的,从昨天开始。不断有石姓人家端着放着酒水,道头,糖果的盘子,前去上香。过年了。祖宗恩德最不能忘,来年还得靠祖宗荫蔽,带来好运气。
等得云开见日出,难得享受这冬日的暖阳。
祠堂边的空坪随着中午到来。人也渐渐聚拢。各种娱乐活动相继开场,谈天说地地海侃,打骨牌。下象棋,开碗赌宝,小孩嬉闹。
石家小卖部已经正式开业,石万达和石英杰两家合股,日常由石新牧打理。进小卖部买糖果的小孩,提着酒壶,前来打酒的,卖盐的,打酱油的,买火柴的,时不时总有人进出。
石家空坪是全村老少聚集之地,利用祠堂边上的小房子开一个小卖部,是江信北提出的。照江信北最初设想,江家和石家合伙经营,利用这个小卖部收集山货,顺便拉近和石家的关系。谁知道人算不如天算,石万达和石英杰最终决定撇开江家,小卖部与江家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为此,石莺憋着一肚子气,本来在家里说好了的,石莺代表江家打理小卖部,结果这一切都成了肥皂泡泡,看着好看,却很容易破灭。
而且,石莺还只能憋着,无言以对。
石家给出的理由相当简单,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边尘】最新更新章节〖第四十九章 童年时光〗地址https://m.zuimeng.net/0/10/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