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河间(十二)(3/4)
现在我们国家有一百多万人口了,人民的消费能力也不算低,也是时候多生产一些肉、鱼、蛋、奶、水果、糖烟酒茶等商品愉悦我们的人民了,巴拉那河三角洲一带发展这些专门化农业,准错不了。如今就看农业部那帮官僚们有没有接受我的意见了,希望他们脑袋能清醒点吧,毕竟拓荒者也不容易,给他们提高收入也能鼓励更多的人移居过来不是。”
其实,在白水淀地区取得了大量沼泽、湿地区农业生产的经验后,如今的东岸共和国农技人员们对于如何克服汛期洪涝灾害,最大程度地利用改造的鬃岗地形已经颇有心得。比如,白水淀一带的农民就在汛期的鬃岗洼地内(有大量洪水流入,一般要在里面停滞好几个星期乃至两个月才能被蒸发掉)种植了许多水生作物,然后出售到城市里,获取了不菲的收益。
此外,不得不提到很多时候巴拉那河流域不但不发洪水,也会产生一些干旱天气。这个时候,鬃岗内的淡水资源就能保证农家饲养的牲畜的饮水不受限制。白水淀地区的经验已经确切地表明,如果建造起像联合省那样的堤坝围海式的保护工程,那么当地能开发出的土地面积完全可以呈指数级上涨——后世阿根廷人就在巴拉那河三角洲的很多岛屿(如马萨卢卡岛、莱齐瓜纳岛等)上面,开创了此类农业模式并广获成功,这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1662年11月24日,王大力等人抵达了后世孔斯蒂图西翁镇对面的陆地沙洲上,然后在此埋了块石牌,表示这里将会修建一处码头,以给来往船只提供加煤服务。王大力这次又发扬了自己的恶趣味,将其命名为保塞港(后面需到东岸和布宜诺斯艾利斯两方去登记备案,西班牙官员也将来查看煤水站的面积、型制有没有超标),尽享地图开疆的乐趣。
而到了这个地方,巴拉那河对岸其实已经有了许多西班牙村庄或城镇了。与巴拉那河三角洲那边差不多,这儿的交通往来几乎均以河运方式进行。无论是运送旅客、水果、木材还是其他什么东西,都是靠着大量往返穿梭在河道中的船只来完成的,船几乎就是这里居民们唯一的交通工具(当然这话可能有些夸张),所有居民都拥有或大或小的船只、木筏以应付运输的需要,由此可见一斑。
接下来一段时间,王大力等人又分别在后世迪亚曼特港、埃斯基纳港附近插了两块石碑,表示这里以后都将是煤水站将要建立的地点,并分别将其命名为威戎港和镇戎港——不知道西班牙人在知道这些名称的实际意义后,会不会为之抓狂怒骂。
1662年12月2日,几艘船抵达了后世贝拉维斯塔城附近,王大力等人照旧在这里埋了块石碑,并将其命名为武信港。从这里开始,巴拉那河就进入到了科连特斯航段,这个航段河道可以分成截然不同的三段,上段是一长条形沼泽,占据流程的相当部分;中段有大小两个河床,大河床是个很开阔的谷地,河水在小河床里流动,且一般只有在涨水季节时,才会漫出小河床;下段比较短,但河床深邃,利于航行。
12月2日后,几艘船只继续北上、东行,并进入了上巴拉那河流域。王大力等人继续地图开疆,又在后世tati小镇附近设立了个煤水站,并将之命名为武平港。而从武平港再到更上游的合兴港(这是一个真正的定居点,与前面那些只有“一炮之地”大小的煤水站有本质区别)也就两三天的航程了,至此,从拉普拉塔河口至伊瓜苏港这一千多海里的航段就全部串联起来了。
有了这些遍布巴拉那河左岸的一系列煤水站、定居点的补给,东岸船只再不用携带大量燃料或运煤船随行了,运输能力大大提升(安全性方面同样也提升很大),这对于开发上巴拉那河一带的新占土地意义极为重大。而且,在某些“心理阴暗”的人看来,有了这一连串的据点之后,东岸人差不多也将河间地区这块肥沃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最新更新章节〖第一百五十五章 河间(十二)〗地址https://m.zuimeng.net/0/199/1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