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四十七章 离别在即(2/3)

“只怕高丽多是些清而不平,平而不清的。”

“呵呵。”金先生笑了笑,说道:“文章之妙,在于各人领略,究竟也没什么凭据。我看庚子山的文,用字不检,一篇之内前后叠出,好在后人虽然没了他的妙处,可也没有他的毛病。譬如宋之问,再譬如最为传诵的王勃滕王阁序里的落霞秋水,然亦不过写景而已。”

在场之人不约而同的微微皱眉,可也无可奈何,因为金普说的是实话。

庚子山乃是南北朝时期著名文人庚信,庚家在当时号称“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响当当的名门望族,他父亲庚肩吾是当朝大官,也是有名的文学家。

庚子山做了官后,奉命出使西魏,因北朝君臣向来仰慕南方文化,庚子山又久负盛名,因而强迫他留在了北方,受到君王器重,官至车骑大将军。

北周代魏后,更是升为了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所以后世又称他为庚开府。杜甫就曾以“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来称誉李白。

庚子山堪称那时代的文坛宗师,然而他因无法回归故国乡土,为自己身仕敌国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愤,死于隋文帝开皇元年。

不管如何,庚子山因没有气节受到了后人许多批判。金普点出来的用意无非借此表面心迹,哪怕大明再好,给我的荣华富贵再高,我也得回国去。

至于宋之问,最有名的就是相传外甥刘希夷写了一首“代悲白头翁”。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经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宋之问为了将此诗据为己有,竟然命家奴把外甥活活压死。后来宋之问又卖友求荣,谄媚于武则天。

武则天对他的文采赞不绝口,可是却对身边人说:“这个宋之问,的确是难得之才,只是他口臭熏人,让朕无法忍受。”所谓的口臭自然半真半假,则天女皇很鄙视其人品。

位于二楼的徐灏耳听金普对徐润之言做了反击,一时间包括盛先生等人都无词以对,这就是消息的不对等了。

好比后世很多国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崇洋媚外,认为外国的月亮就是圆一样,明明不了解外国的方方面面,也不通过各种渠道去仔细了解,观念始终停留在过去,甚或干脆视而不见。

加上对国内各种不公平现状的不满,很固执的坚持认为外国就是比中国好,哪怕是网上被揭露许多关于外国的谣言,比如美国护照上那几段子虚乌有的假话,一味讽刺抨击自己的祖国,总之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中国和外国。

你辩解几句吧,马上讥笑你被洗了脑,什么爱国贼之类,真真令人无可奈何。

朝鲜历史上没有风骨的文人比比皆是,奈何几乎无人知道,所以也就无法反驳。当然也没必要反驳,中国人普遍的一大优点是胸怀宽阔,承认事实,很少有人会因为外国人的几句话而恼羞成怒。

徐润也没往心里去,叹道:“先生和琴言过几天要走了,大家应叙个痛快,这一别不知几年再见呢。”

琴言听了,心里凄然,险些流了泪,忙说道:“我们何不下船坐坐,一面走,一面看,比在这楼里更好些。”

徐煜赶紧蹬蹬的上了楼,问道:“爹,您和小姨也下船吗?”

沐青霜说道:“你们去吧,我要和你爹去城外看看矿脉。”

看着儿子和他的朋友上了画舫,徐灏自是不会告诉青霜,那金先生是他的人,早早全族投靠了大明,其实也是个没风骨的家伙。

画舫悠悠往莫愁湖的下游而去,盛先生和金先生把酒谈天,徐注对沉默不语的徐润和琴言说道:“你们俩何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平凡的明穿日子】最新更新章节〖第一千二百四十七章 离别在即〗地址https://m.zuimeng.net/0/33/1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