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谈判(2/3)
成桂就是因大破红巾军的战功奠定了日后篡位自立的本钱,将近二十万红巾军的战死,徐灏不会忘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此时的李氏朝鲜和大明一样刚刚立国不久,解决了国内土地高度兼并和腐朽的王室贵族,正处于国力蒸蒸日上的全盛时期,因此徐灏不能率军肆意而为。
明朝的突然出兵对于朝鲜的朝廷震动很大,退位的李成桂已然老迈不复当年神勇,疾病缠身常年远离汉城在乡下静养,历史上英明神武的世宗李芳远因政变未遂被杀。
今年二十岁的国主李芳硕遂问计于掌握大权的大臣,外祖父郑道传。
郑道传说道:“那上朝将军即是助大王平叛的徐灏,曾有恩于国,近日传闻燕王屡次大胜官军,派徐灏带兵征讨辽东,不过一个月就打了下来,期间发生两起骇人听闻的屠城,所以依臣之见应该即刻放还境内汉民,如此徐灏自会退兵而去,不然激起了其怒气,恐怕后果会不堪设想。”
天资聪颖的李芳硕稍微沉吟,欣然道:“那派出使节就以此为条件,解决铁岭卫难题,让明人承诺平安道乃我朝领地,最好要回辽阳以南的所有土地。”
可还未等派出使者,就听闻明军已经裹挟了义州城周遭近万百姓,带着所有东西退回了鸭绿江以北,只留下一座空空如也的城池。
因徐灏不代表天朝,郑道传无奈派遣几个礼曹官员前往辽阳谈判,对于老成持重的臣来说,动兵乃是迫不得已时的最后选项。
徐灏并未走远,就在河对岸竖立起了安东都督府的招牌,谈都不谈铁岭卫的领土问题,留作日后要挟朝鲜的借口,要求先归还所有汉民,然后才释放手中的八千朝鲜百姓。
很快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为求息事宁人的朝鲜痛快答应归还两万人,而历史上永乐朝归还了一万五千人。并且承诺提供两万人的粮食和种子等,倒是死活不给耕牛和其他任何值钱东西,礼曹官员把这人民财产看得比命还重。
朝鲜国也就比辽东富裕一点点,人民生活水准不提也罢。立足未稳的徐灏并不想和朝鲜闹僵,承诺按照眼下沿着白山鸭绿江的疆界互不侵扰,互相开放贸易,至于白山以北的辽阔区域,双方很有默契的都没提及。
等到汉民迁徙的时候,徐灏选择三山海口即后世大连安置两万久居朝鲜的汉民,作为承诺全部分给将士们为佃户,开垦的荒田都算作奖赏,徐灏丝毫没有迎接同胞回归故土的觉悟,完全当成了自己的私产。
把这些事都交给于鹏去操心。大连旅顺有着辽东最好的天然海港。算是将来的基业重中之重。而且距离辽东腹地最远,和山东隔海相望,不怕有将领反叛。
他自己坐镇辽阳,命张鑫去营口汇合沐皙的船队筹备扩大港口和修建船厂等事宜。
返回辽阳后。燕王府派来的将领率三千人进驻了锦州和沈阳,接管了城防。徐灏便开始着手调换辽阳各卫所的千户百户,安插自己人接替因战死或投降空缺出来的大量位置,一点点的逐步掌控辽东。
有了底气后,下令从军户里挑选了一万青壮年组成辽东军,命沐皙为指挥使抓紧时间操练士卒,熟悉火器,名义上是准备进关参战,实则不动声色的要彻底摆脱燕王府对于自己的控制。
营口位于辽东半岛中枢。辽河入海口左岸,西临渤海辽东湾,与葫芦岛隔海相望。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光照充足,农耕条件非常优越,乃辽阳府下辖的出海口。好吧以上出是百度!
辽阳府有着徐灏所需要的一切资源,成片成片的原始森林和金银铁铜等矿藏,足以养活数百万人的黑土地,只等着去勘探开发。历史上的营口是中国最早兴办近代工业城市,也是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
除了建造海船外,在沈阳等地陆续开设内河船厂,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平凡的明穿日子】最新更新章节〖第三百四十七章 谈判〗地址https://m.zuimeng.net/0/33/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