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八章 遗老遗少(2/3)

大门,增加了话语权,可见洪武朝为何要极力排斥北方士林。

要不说世间事总有正反两面,不能简单的看待问题,以朱元璋为首的朝廷极度不信任北人是有原因的,数百年的隔江对峙,光是金国的女真人留在中原就多达百万人之多。

元朝更是多民族的大熔炉,百万回人的集体回迁,中东印度乃至西亚西域的大量色目人定居中原,无可统计的辽人和西夏党项人、蒙古人,摇身一变纷纷改姓了汉姓。

元朝可以说打乱了民族的地域分布,后世仅仅通州就有回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

当然满清和民国时期的交通发展和战乱也起到了民族混居的重要因素,而纯汉人的人口增也是各族所无法相比的,这也是历朝历代心照不宣的基本国策,本族人口必须要占据绝对优势,才是国泰民安的基本保证。

春满面的高跳下了马车,先正了正衣冠,朝着柳老爷深施一礼,口中却油腔滑调的问候:“大哥,小弟这厢有礼了。”

“礼下于人,必有所求。”柳老爷想到客厅里的朝廷大员,故意又说道:“看来你光临舍下,乃是夜猫子进宅。”

“小弟万事俱备只欠东。”高笑嘻嘻的,“我的报社就缺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儒了,大哥若不答应。小弟可就功败垂成喽。”

柳老爷多年没和他有过联系,引蒙古人入关的心态也早已没了,谁让现在大明军队战无不胜呢,兼且对这位性喜虚张声势又言过其实的义弟,一向不太信任。所以说道:“你呀!又来故作惊人之语。”

“事关重大。急如星火呀!”高搓着手,似乎很着急,“大哥。你上车,跟我进城详谈细叙。”

“敬谢不敏!”柳老爷断然拒绝,“我早已看破红尘,避世蜗居,再说我也老了。活不了几年了,出去做什么?”

“你是不是怕遭人非议?”高问道。

“唉!正是如此。”柳老爷神色严肃,“当年我娶了蒙古老婆,多年背着前朝余孽的罪名,直到发妻死了,这才令多少我好过了些。现在,我大明蒸蒸日上。我何苦去跟北方藕断丝连?你知不知道你们在玩火,真当官府是摆设不成?太子殿下可已经回来了。”

“好!好!”高不敢惹恼了柳老爷,让步道:“那就到你的书房去谈。”

客厅里,徐灏独自坐着思索此事,柳姑娘躲回了闺房。因为没有历史可以借鉴。他必须靠自己的判断了,首先已经分化瓦解的蒙古人应该只会给明朝造成一定的边患,不太可能再次入主中原。

当然遗老遗少们不可能预料到,现在的鞑靼人和瓦剌人都逐渐恢复了元气,气势很盛,本雅失里相当于一面旗帜,国师阿鲁台也是个难得的豪杰。

历史上,朱棣违背了把大宁地区让给朵颜三卫放牧的诺言,这显然是英明决定,并且朱棣早已准备削弱朵颜三卫的人口实力。

同时,阿鲁台抓住了这个契机,利用他与朵颜三卫首领的亲家关系,以支持朵颜三卫南迁大宁为条件,达成了鞑靼部和三卫的盟友关系。

永乐二十年,朱棣第一次率兵突袭朵颜三卫,就是为了打击双方的联盟。通过这一历史事件,证明此前阿鲁台确实是和朵颜三卫暗中联合了,不然朱棣作为帝王绝不会恩将仇报。

不单单明朝不信任但也离不开朵颜三卫形成的外围屏障,遗老遗少们更是深恨三卫的蛇鼠两端,而如今明军和历史上的永乐大帝一样,业已重创了朵颜三卫,这就演变出新的局面。

水草最丰美气候条件最好的科尔沁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平凡的明穿日子】最新更新章节〖第七百六十八章 遗老遗少〗地址https://m.zuimeng.net/0/33/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