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市舶司(2/3)
普通官员都有些清醒而正确的认识,不但鼓励蕃人前来,而且切实地保护了他们的利益,包括信仰,这种宽容在别的地区是不多见的。
“你指的是蒲寿庚?他掌舶事多年,素有能名,想要动他,得有过硬的证据。”叶梦鼎一听就明白了,可他还是摇了摇头,其虽为蕃人却早就入了籍,在当地影响极大,可说是朝廷树起的一个榜样,措置不好的话会产生很坏的后果,现在的朝廷担不起。
刘禹不禁默然,他当然无法拿还没有发生的事去作为证据指控其人,可这个毒瘤不除,始终是个祸害。后世的研究表明,整个泉州上上下下都已经结成了一个利益集团,掌握着大宋岁入的一成以上,就算元人没有南下,这样的情况也是不应允许的,更何况现在他来了。
“朝廷国计之难,相信无须某多言,丈人心里也清楚,要解决无非开源、节流。先说这节流,财用窘迫之处有冗官、冗兵,自立国之初就有所凸显,有志之士亦有所见,因此才会前有庆历新政,后有熙宁变法,可结果呢?”
这番话并无出奇之处,可正是如此,叶梦鼎才喟然叹,因为北方强邻虎视,军事压力太大,南渡之后再无人提变法之事,造成财计越来越不足用,到了现在已经成了一个死结,现在突然听刘禹说起,不管想出的是什么法子,他都想听一听。
“自然,现在的国势,变法亦不可行,效果难说,怕是徒增乱势尔。那就只有开源了,要增加税收,田地上能打的主意不多,百姓负担已然不轻,再加只恐变生不测,唯有商税一条,可骤然增加税收,先不说实不实行得下去,一个‘与民争利’就会让台臣蜂拥而起。”
听到两条路都被刘禹自己给否了,叶梦鼎顿时有些诧异,难不成还有凭空生财之法?一想到子叶应及在信中提及的那些事迹,对于儿子口中的这个“奇人”,他倒是真的生出了几分好奇来,一个初入官场的黄口小儿,凭什么在自己面前大言不惭?
“少保!”刘禹突然站起身来,换上了官称,拱拱手说道,脸色也变得凝重起来。
“朝廷没钱了,此次建康大捷,数万死难将士的恩恤,更多人的封赏,朝廷没有拿出一钱来!”后面的话不用刘禹说了,如果不是一场胜利,如果不是那些缴获,只怕这场战争最后不光不值得庆祝,还得为军士可能的哗变伤脑筋。
朝廷只能默认这一切,可下一次呢?不是每次都会有这种好运气的,军心士气靠口号不行,还得有真金白银才能维持,而现在的情况却是维持都很艰难了。
“蒙圣人相召,小子有幸入了一趟禁中,所知所见,尤为感慨,传闻宫中用度已一减再减,某不过略略一看,殿宇陈旧失修,宫人的衣襟上打着补丁,圣人一餐不过三四个菜肴,比之城中大户尚有不如。”
“军队要打仗、灾民要赈济、官吏要俸禄,朝廷不可无钱,否则不用鞑子打来,大宋自己就乱了。小子不是神仙,变不出钱来,但有一个法子,或可稍解纾困。”停了一会,见叶梦鼎示意,便接着说下去。
“我闻得绍兴年间,曾有建言于琼州设市舶司,后因故未成,不知是也不是?”刘禹提的这个让叶梦鼎糊涂了,这件事太久了,他也要仔细想想才知道。
印象中好像是有这么回事,可这有什么用?难不成多设一个市舶司会多生财路,就算如此,要说动朝廷开设这么一个机构,也不是件简单的事,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说倒底,利益要足够大才行。
“小子不才,在此恳请少保,想法子让朝廷于琼州开埠,某可保证其获利至少为今年泉州市舶司的两倍以上,如若不成,某愿立下军令状,任凭处置。”
铺垫了半天,刘禹这才说出了心中所想,他其实要的只是一个名义,有了它就能名正言顺地控制那道海峡了,别处的管不着,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混在1275】最新更新章节〖第六十七章 市舶司〗地址https://m.zuimeng.net/0/389/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