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三十六章 决战即将开始(2/4)

到改变人的行为的目的。

综合性激励理论:行为主义激励理论强调外在激励的重要性,而认知派激励理论强调的是内在激励的重要性。综合性激励理论则是这两类理论的综合、概括和发展,它为解决调动人的积极性问题指出了更为有效的途径。

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场动力理论是最早期的综合型激励理论。这个理论强调,对于人的行为发展来说,先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外界环境的刺激实际上只是一种导火线,而人的需要则是一种内部的驱动力。人的行为方向决定于内部系统的需要的强度与外部引线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内部需要不强烈,那么。再强的引线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波特和劳勒于1968年提出了新的综合型激励模式,将行为主义的外在激励和认知派的内在激励综合起来。在这个模式中含有努力、绩效、个体品质和能力、个体知觉、内部激励、外部激励和满足等变量。

在这个模式中。波特与劳勒把激励过程看成外部刺激、个体内部条件、行为表现、行为结果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

一般人都认为,有了满足才有绩效。而他们则强调,先有绩效才能获得满足,奖励是以绩效为前提的,人们对绩效与奖励的满足程度反过来又影响以后的激励价值。

人们对某一作业的努力程度,是由完成该作业时所获得的激励价值和个人感到做出努力后可能获得奖励的期望概率所决定的。

很显然,对个体的激励价值愈高,其期望概率愈高,则他完成作业的努力程度也愈大。

同时,人们活动的结果既依赖于个人的努力程度,也依赖于个体的品质、能力以及个体对自己工作作用的知觉。

波特和劳勒的激励模式还进一步分析了个人对工作的满足与活动结果的相互关系。他们指出,对工作的满足依赖于所获得的激励同期望结果的一致性。

如果激励等于或者大于期望所获得的结果。那么个体便会感到满足。如果激励和劳动结果之间的联系减弱,那么人们就会丧失信心。

激励理论的基本思路,是针对人的需要来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以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

因为人的工作绩效不仅取决于能力,还取决于受激励的程度。通常用数学公式表示:工作绩效=f(能力x激励)。因此,行为科学中的激励理论和人的需要理论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著名心理学学家马斯洛把人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并认为人的需要有轻重层次之分,在特定时刻,人的一切需要如果都未得到满足,那么满足最主要的需要就比满足其他需要更迫切,只有排在前面的那些属于低级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

当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种更高层次的需要就会占据主导地位。从激励的角度看,没有一种需要会得到完全满足,但只要其得到部分的满足,个体就会转向追求其他方面的需要了。

按照马斯洛的观点,如果希望激励某人,就必须了解此人所处的需要层次,然后着重满足这一层次或在此层次之上的需要。

比如一个饥肠碌碌的人,他更渴望你给他几个馒头或面包,而不是你赞赏他如何长得英俊潇洒或出类拔萃。

(2)双因素理论

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是米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日ckherzberg)提出来的,又称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是他最主要的成就。

20世纪50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米国匹-兹-堡地区对二百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我有一个小世界】最新更新章节〖第一千三百三十六章 决战即将开始〗地址https://m.zuimeng.net/0/55/1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