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 为了做官而读书 狂求月票(1/2)

“什么?小没有人会去读?怎么会……现在书院和大不是有很多人读么?新东方和兰香的费那么贵,读的人也很多啊?”

圆明园三园中的春园远瀛观(西洋楼)前,现在站在观水法的位置上面看喷泉的人,已经换成了朱济世和左宗棠君臣。

朱皇帝把左丞相叫远瀛观并不是单纯为了看喷泉,而是想和他谈谈教育问题。教育是一国之本,这个调子早在朱皇帝复辟大明之前就老生常谈了。不过时至今日,大明帝国都没有实行义务教育,似乎也没有这样的计划,主要原因当然是没有钱。整个中国龄青少年怎么都不会少过一亿!如果人人都要进入校接受免费义务教育,那个教育经费恐怕要超过大明财政的总收入n倍了!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也让朱济世不大急于在大明搞义务教育,就是义务教育教什么!教后世的小课程?根本是不现实的,因为没有那么多小老师。

教儒……还是算了吧!这可不是简单的让贫下中农的孩子认几个字儿的事情,而是数以亿计的教育经费最终会流到谁的口袋里去的问题。如果用士大夫来搞义务教育,那些好不容易被压制下去的士大夫又要乘势崛起了官办小校、老师的差事勉强也能算个官,如果教育经费拨款不足,又得给了他们向乡民派捐索款从而继续把持中国乡村的权力。而最后被他们教出来的,不过是一些把科举考官当成终身梦想的小儒生。

这样的义务教育,不办也罢。

但是义务教育暂时不实行。也不等于什么都不做。来到东方将近7年。朱济世一直都在稳步推进新式教育。只是这教书育人是需要花水磨工夫的。绝不可能几道圣旨下去,大中小就纷纷建立在这个时代的中国,接受过西式教育的国人比大熊猫珍贵多了!而且也不可能都来当老师吧?所以这新式教育,只能按部就班的推进,先用洋老师培养中国老师,再用中国老师去教中国生,然后才会有更多的老师去教更多的生。

到了光复5年秋,不仅香港济世大已经培养出了超过500名毕业生。广州济世大的第一期220名毕业生也走出了校园。另外,在校大生的数量更是超过了5000(包括预科),新式书院的毕业生则超过了20000。而且专门为了培养小和书院教师的教育专科院的在校生也超过了10000人,还有差不多同样数量的读书人在接受速成教师培训。

因而大明新式教育的第一个发展很快就要来临了。

可是左宗棠在听了朱济世关于“以爵位换教育经费”的点子以后,却提出了一个马牛不相及的问题:新式教育不应该包括小,而是该从书院开始,书院之下应该依靠民间私塾进行传统的儒家教育因为那种新式小没有多少人会去读的!

左宗棠斟酌着道:“新式小的课程臣是知道的,所教授的儒并不精深,还比不上寻常的私塾。如果读了小,几乎可以肯定和仕途无缘。普天之下又有几个父母会将孩子送去读这等无缘仕途的校呢?而且这小的费也比私塾要高,多半还设立在县城里面。不是寻常人家可以负担的。陛下,您觉得这样即昂贵,又不实用的小,会有几人去读?”

小会招不到生?朱皇帝细细一想,好像左宗棠的话有点道理,这小里面教的东西的确和科举考试关系不大。那帮望子成龙的父母很可能不会让自己的孩子上小……

“可是现在的新式书院招生很好啊?”

“那是因为陛下的科举要考西啊!”左宗棠摸了摸胡子笑道,“而且现在大明各家书院中所传授的儒都颇为精深,书院生考中秀才的概率很大,就算考不中还可以去考大考陆海军军校,一样有机会当官……陛下曾经下过旨,凡是济世大毕业,都可获得举人功名的。虽然这些举人在官场上不大值钱,肯定不如走正途出身者(从光复5年开始,大明的举人考试也已经开始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天朝之梦】最新更新章节〖第655章 为了做官而读书 狂求月票〗地址https://m.zuimeng.net/0/934/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