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诗经:清人》(1/2)

《诗经:清人》

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书库][].[4][].[]

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驷介麃麃。

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清人在轴,驷介陶陶。

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注释:

1、清:郑国之邑,在今河南省中牟县西。清人,指郑国大臣高克带领的清邑的士兵。彭:郑国地名,在黄河边上。

2、驷介:一车驾四匹披甲的马。介:甲。旁旁:马强壮有力貌。

、二矛:酋矛、夷矛。重英:以朱羽为矛饰,二矛树车上,遥遥相对,重叠相见。

4、消:黄河边上的郑国地名。

5、镳镳(标):英勇威武貌。

6、乔:借为“鷮”,长尾野鸡,此指以鷮羽为矛缨。

、轴:黄河边上的郑国地名。

8、陶陶:驱驰之貌。

9、左旋右抽:御者在车左,执辔御马;勇士在车右,执兵击刺。旋,转车。抽,拔刀。

10、中军:古三军为上军、中军、下军,中军之将为主帅。作好:容好,与“翱翔”、“逍遥”一样也是连绵词,指武艺高强。

译:

清邑的军队驻守在彭地,

披甲的驷马驰骤真强壮。

两支矛装饰重重红缨络,

在河边来去翱翔多欢畅。

清邑的军队驻守在消地,

披甲的驷马威武地奔跑。

两支矛装饰重重野雉毛,

在河边来回闲逛真逍遥。

≈l;a hrf=≈q;/102/10254/≈q;≈g;守护甜心之愿时光不再≈l;/a≈g;

清邑的军队驻守在轴地,

披甲的驷马驰驱乐陶陶。

士兵们左转身子右抽刀,

领兵的主将练武姿态好。

赏析:

《清人》为《郑风》的第五首。在郑风二十一篇中,唯独这首《清人》是确切有本可考的。

据《春秋-鲁闵公二年》记载:“冬,十有二月,狄入卫,郑弃其师。”《左传》云:“郑人恶高克,使帅师次于河上,久而弗召,师溃而归,高克奔陈。郑人为之赋《清人》。”公元前660年(鲁闵公二年,郑公十三年),狄人侵入卫国。卫国在黄河以北,郑国在黄河以南,郑公怕狄人渡过黄河侵入郑国,就派他所讨厌的大臣高克带领清邑的士兵到河上去防御狄人。时间久了,郑公也不把高克的军队召回,而是任其在驻地无所事事,整天游逛。最后军队溃散而归,高克也逃到陈国去了。又据《毛诗序》,诗作者为郑公子素。

了解了这首诗的背景,就能深刻体会作者写这首诗的本意了。春秋时期,大诸侯国之间战争频仍,攻伐兼并不绝于史。广大人民对那些诸侯争霸的不义之战是深恶痛绝的。而对举国上下齐心协力奋起抗击外敌的正义战争,广大人民总是予以热情的歌颂。在防御外敌的时候,如果有人消极不抵抗甚至投降,那将受到千夫所指。在作者眼中,高克带领的部队,战马披甲,不可谓不雄壮;战车插矛,不可谓不威武。可是清邑的士兵怎么样呢,他们不是在为抵御敌人随时可能的入侵而认真备战,却在河上逍遥游逛,耍弄刀枪;身为将帅的高克也闲来无事,只是以练武来消磨时光而已。这是一首辛辣的讽刺诗。讽刺的对象是高克,而最终是深深斥责郑公的昏庸。

至于为什么讽刺的矛头最终是对准郑公,古代有一位论者分析得很有启发:“人君擅一国之名宠,生杀予夺,唯我所制耳。使高克不臣之罪已着,按而诛之可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解语录】最新更新章节〖第319章 《诗经:清人》〗地址https://m.zuimeng.net/114/114076/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