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5节(1/2)
2011-02-1010:07:25
十年前,第一次北伐。
那时正是北伐军风头正劲的时候,北洋的“常胜将军”吴佩孚垮了,孙传芳也倒了大霉,老阎识时务者为俊杰,立刻在太原升起了青天白日旗。
北平的张作霖一看他投了国民党,马上派奉军入晋“讨伐”,前锋直逼平型关。好个老阎,不闪不躲,索性敞开平型关,放奉军进来,然后在关内予以重击。奉军进得来,却出不去,陷入一片慌乱。
只可惜当时北伐军在徐州那里就退了下去,未能北上援助晋绥军,否则的话,也许二次北伐都不需要,第一次就可以把张作霖给赶到关外去了。
想到这里,老阎高兴了。
都是同一地点嘛,历史为什么不可以重演呢。
本来在大同就要布口袋阵,却让李服膺这个不成材的东西给坏了事,可这并不说明我的整个口袋打法有问题,不妨换个地点,在平型关这里再扎一口袋。
老阎策划的平型关战役,起初就是要把板垣师团“诱”入平型关,放进口袋后,再将平型关口截断,然后按在里面狠打。
按照老阎的亲自部署,来参加会战的各路人马都忙乎开了,做饵的做饵,攒底的攒底,一切准备停当,口袋大致成形,就等板垣小朋友来上钩了。
应该说,老阎的这个思路不坏,很见陆士功底,同时也符合战场的基本态势。
当是时,山西守军面临着两方面日军的夹攻,雁北正面是蒙疆兵团,平型关侧面则是板垣师团,二者相互配合,协同作战。
早在大同战役时,作战主力是蒙疆兵团,而到了平型关战役,却是以板垣师团为主,蒙疆兵团为辅。
倘若板垣真的一头钻进这个口袋,自然要吃不了兜着走,可是谁都没想到,关键时候,老阎却又改变主意了。
老阎决心动摇当然不是无缘无故的,因为一个“谋士”来献计了。
老阎身边的谋臣,赵戴文虽称首席,但其实是个文臣,讲经说法可以滔滔不绝,真打起仗来却是一窍不通。这个来献计的“谋士”,是外号“孙神经”的孙楚(保定1期)。
孙楚本是负责平型关一线的杨爱源(保定1期)手下军师。虽说是保定1期的高材生,杨爱源却比李服膺好不了多少,也属于老阎身边的乖孩子类型,“让干甚就干甚”,平时自己不会动脑,打仗更是乏善可陈。一遇到这种紧张时刻,大脑基本一片空白,而帮他填补这一空白的,就是孙楚。
悲哀的是,这位一期同学孙军师其实也不会打仗,只是他一张嘴巴能说会道而已。
为什么会被称做“孙神经”呢,就是他指挥作战时喜欢卖弄,强以不知为知,出招时花样翻新,华而不实,因此常给人“举止恍惚”、神经错乱之感。
老阎说要把板垣放进来关门打狗,孙军师却作跌足大呼状,曰大事坏矣。
为何?
雁北,主战场也,平型关不过是次战场,现在把板垣放进关来,岂不正中对方分进合击之计。
如果是北伐那会,老阎打仗正打得热乎,没准还会坚持己见,可多年不握枪把子,手早就生了,相应地也越来越缺乏自信,听孙楚一说,不由犹豫起来。
那依你之见呢。
孙楚胸脯一挺,照我看,晋军在平型关已集结了不下十六七个团,足能抵挡板垣,同时又有八路军 部抄于敌后,到时必能阻其于平型关外。
想到在大同的口袋阵不仅没布成,还把整个晋北都丢掉了,本想“狠一点”的老阎最终还是采纳了孙楚“坚守平型关”的方案。
老实说,坚守平型关的计策也不是不好,关键还是得看你能不能守住。
(1020)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正面抗日战场从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讲起】最新更新章节〖第1045节〗地址https://m.zuimeng.net/115/115561/1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