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节(1/3)

2009-12-1213:01:47

兼答prvid123兄:

日军师团以上均有野炮山炮联队编制,如裂神兄所言,其火力在亚州来时很强,但与苏联美国相比就很烂,甚至在“九一八”前不一定超过东北军的装备。“九一八”时的行动是秘密的,事前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都未能知晓。当然没有什么重武器给他们(实际仙台师团有野炮联队)。永田铁山爱心援助的两门炮,估计也是库存货,有点毛病很正常。日本军队的火力与大多数中 队相比,都是占有绝对优势的。即使当时的中央军,也大多没有炮兵团这样的配置,无非是一些迫击炮和山炮。

2009-12-1213:03:50

来的人里面有三种人打鬼子的热情特别高:

第一种是原东北军官兵。当然不是服从命令听指挥,撤往锦州和关内的那一批。这些人属于不听话的,他们既不撤退,也不投敌,就想在东北战斗到底,所以现在就成为好样儿的了。

第二种是青年学生。除了东北各大中学校外,还有特意从关内赶来要求参军抗日的学子(那时候日军对关卡的控制还不严密,一般老百姓走得出去,也跑得进来)。

第三种——

胡子。

要不是“九一八”事变,他们基本上属于被官军剿的那一类。但如今不一样了,打鬼子这一共同目标把他们也召集了过来。

冯占海的姨父、“辅帅”张作相对错用熙洽这件事又悔又恨。他派人到吉林另建了临时政府(建于哈尔滨下宾县境内),同时正式委任冯占海为吉林边防军司令。

此时,冯占海的部队已由3千人发展到了2万人。到江桥抗战爆发时,他和马占山一南一北,成了日伪军头痛不已的两把利剑。当时的东北百姓称他们为:“马占山,冯占海,一马占山,二马占海,山海关前,排山倒海”,可见人心所向。

对这样的剌头,熙洽当然必欲拔之而后快。

现在他需要人才,帮助他对付冯占海这样的抗日武装的人才。

很快就找到一位。

于琛澄,绰号于大头,出身北洋陆军速成学堂马科,做过东北军骑兵师的师长。据说他对马很有感情(可能跟专业有关),但凡死匹好马,不仅要淌几滴眼泪,情到深处还要立个碑哩。

当年由于他涉嫌跟郭松龄一道反对张作霖,结果早早地就被罢了官职,只好回乡办厂做生意去了。

收到熙洽的邀请后,于大头起先犹豫了一下——我估计他是在盘算办厂和做汉奸,这两桩生意哪个更划算。

到底脑袋大,犹豫了那么一下,马上就整明白了:做汉奸划算。

熙洽随即任命于琛澄为日伪吉林“剿匪”司令,纠集了5个旅的伪军向吉林抗日力量发动进攻。

当时,于大头主要针对的是两个人。

一个当然就是冯占海,正驻在吉林舒兰县。

另一个是吉林东北军的张作舟,他在吉林和黑龙江两省交界处的榆树县布防。

应该指出的是,“九一八”事变后,由于时间仓促,撤往锦州和关内的主要是辽宁一带的东北军,吉林东北军大多留在了境内(其实黑龙江的也是),想撤也撤不了了。这批留下来的部队,从第22旅到28旅,计有7个旅,已经有2个旅先后投敌了,剩下还有5个旅。

张作舟率领的是这5个旅中的第25旅。

奔冯占海去的那一路开始很是顺手,几乎是轻轻松松地就攻下了舒兰城。

除了这次来犯伪军数量较多外,与日本人在幕后蹿来蹿去也有很大关系。

(269)

2009-12-1218:05:52

一般情况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正面抗日战场从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讲起】最新更新章节〖第116节〗地址https://m.zuimeng.net/115/115561/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