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5节(1/2)

2010-08-3123:25:01

军队当然还可以硬性命令,下级服从上级,可是张自忠毕竟不是何基沣的顶头上司,他没法对人家呼来喝去。

走不了直线就走曲线。张自忠转而给宋哲元去电话,让后者直接给何基沣下命令。

张自忠出面打这种招呼,本来也有越权之嫌。

要不要打丰台,从上到下,自有“军长”宋哲元做主,如果宋哲元一时难以决断,他还可以让“副军长”秦德纯给他参谋,哪里轮到你一个师长来说三道四。

然而结果却是“军长”听“师长”的,而且言听计从,立即以29军军部的名义,严令何基沣:“只许抵抗,不许出击”。

在29军中,一直盛传着一个说法,即宋哲元最顾忌张自忠,就生怕一个不好惹对方不高兴,因此在“出国考察”等事情上都是百般袒护,对方每次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他也总是能照办的就照办,即使一时办不了,也竭力敷衍,反正从不给打回头票。

宋哲元胆小,不敢跟张自忠争?

非也。这恰恰体现出,宋哲元虽然因见识所限,有其处事偏狭的一面,但在维护“团体”方面,是具备克己让人的大局观的。

当年29军建军,在争执头把交椅应该属谁所有时,萧振瀛力挺宋哲元,理由就是宋“义高能得士”,像个做大哥的样子。

能做到这一点,与宋哲元的宽厚个性以及善待下属不无关系。

有人说,还宽待呢,他不照样把“首功之臣”萧振瀛给一脚踢出去,还逼其出国了吗。

我告诉你,按照故国老传统,对于君王或诸侯而言,这就算是“仁义之举”了。

读古史,我们在看到柳宗元、苏东坡这样的一代文豪被贬嫡到天涯海角,乃至“万里投荒”时,都会为他们感得不值,忍不住还要痛骂皇帝老儿两句。其实“文字由来重李唐”,唐宋时候的皇帝实在都称得上是仁厚之君,再怎么得罪他们,也罪不至死,那柳苏被赶得再远,不还是地方官吗?他们照样可以倒背着手,在山水之间优哉游哉,写下漂亮的文字。

可是到明清你试试,一语不合,不砍你脑袋,就是打烂屁股,充军流边,结果精神和 一道灰飞烟灭。

宋哲元对可能威胁自己权力宝座的昔日兄弟,如萧振瀛、张自忠,也并没有举刀相向,必欲除之而后快的意思。

须知,即在东北军中,素称仁厚的张学良也曾在“登基不久”之后,毫不留情地让“似有不轨之心”的杨宇霆人头落地。

萧振瀛不掌军权,宋哲元就让对方暂时“乘桴游于海”,但张自忠与萧振瀛不同,这位实际的“二头儿”可是有实力的,宋哲元没有办法释其权,那就只剩下两个选择,要么打,要么让。

从骨子上说,宋哲元是个硬汉子,乃至29军也打上了他的烙印,属于宁折不弯的那种。他身边的那些“谋食门客”曾经也不比张自忠少,撺掇宋张相争的“进谏”亦不绝于耳,都巴不得两人把刀子拔出来,朝对方胸口上互捅呢。

但宋哲元还是选择了“让”,因为他和萧振瀛都明白,无论谁赢谁输,这种内斗的后果都是很可怕的,无非是好好的一个“团体”四分五裂,29军彻底完完。

所以宋哲元在大部分时间都选择了让,并竭力给外界造成一个印象,即宋张是真正的“兄弟手足”,对外说话都是同一个声音,做事都是同一个步调。

只是如此让来让去,把大好的作战方略都给“让”掉了。

奇袭丰台的计划只得就此搁浅,29军失去了一个彻底扭转宛平战局,以解城桥之围的良机,纵使金振中冒死夺回卢沟铁桥,也难补其憾,惜哉。

(819)

本站7x24小时不间断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正面抗日战场从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讲起】最新更新章节〖第835节〗地址https://m.zuimeng.net/115/115561/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