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后记之人物闲话(下)(1/8)
近些年,网络上讨论关于袁督师的功过很是热闹,小龙平时也喜欢混混贴吧,但是如今看到关于袁督师的帖子小龙都懒得点进去了,感觉争来争去都是这么几句话,小龙真是看腻了。&l;/br&g;
小龙在自己脑海中回想着,自己最初接触到袁崇焕这个历史人物是在什么时候呢,还真忘了,不过小龙对袁崇焕被凌迟的描写那段记忆犹新,已经达到了可以背诵的地步。&l;/br&g;
在小龙书中,无疑是给了袁督师一个比较正面的形象,权当是小龙给自己心底的英雄以小龙自己的方式树立起一座小小的碑文吧。&l;/br&g;
记得在前些年年讨论明末史,对袁崇焕评价是一面倒的赞颂,引用的大抵是金庸的《袁崇焕评述》、梁启超的《袁督师传》,还有方舟子的《功到雄奇即罪名》,那时候,对袁崇焕的基本事实认定并无争议,对其历史地位也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l;/br&g;
到了2005年左右吧,各个历史论坛又兴起了一股“倒袁风”,在春秋战国论坛、龙空军史论坛和s军事历史论坛都有过大规模且高水平的讨论,虽然“挺袁派”人数众多、实力雄厚,但“倒袁派”并不落于下风。&l;/br&g;
讨论的焦点主要围绕袁崇焕在负责辽东军务问题上的一系列行动,包括与后金议和,“五年平辽”的计划是否符合实际,诛杀毛文龙是否名正言顺,对待蒙古和朝鲜的策略是否合适,以及袁是否应该对崇祯二年后金绕道进犯北京城负责,并因此而延伸讨论袁的管辖权,其在辽东的战略等等问题。通过质疑袁崇焕的战略战术渐渐质疑其动机和能力,最终质疑其历史地位。&l;/br&g;
总的来说,“倒袁派”没有无理取闹,而是言之有据,是通过大量史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且“倒袁派”更多的并不是完全否认袁崇焕,而是将其历史地位回归真正的位置,这点来说是进步的。无论是金庸、梁启超,还是史式,他们在袁崇焕的叙述上,都有过分渲染和忽略事实的地方,今天来纠正他们,是应该的。&l;/br&g;
用史料来挑战权威是一件好事,但必须格外谨慎考证和组织史料,不可想当然耳,更不可妄下结论。&l;/br&g;
要评价袁崇焕的历史地位,主要有两大难点,其一,对史料的判断和选择;其二,对明代,尤其是明末整个背景的把握程度。&l;/br&g;
首先看我们对史料的选择,需要格外谨慎。比如《国槯》虽是明末著名史书,其作者谈迁也是严谨的历史名家。但在论述袁崇焕的事迹上,却可能不够客观。谈迁著书之时,《清太宗实录》并未修好,袁崇焕之冤尚未大白于天下,袁崇焕还是被当成误国者、叛徒对待的。在这种情势下,无论谈迁怎么公正客观,他也难对袁崇焕进行恰当的评价。如果我们要引用谈迁书中有关袁崇焕的史料,也应该尽量选用中性的。同样,在《明史》正式澄清袁崇焕后,历史评价又变成了一面倒的颂扬,特别是二十世纪初为拖翻清廷统治,文人学者为其大造声势,似乎又过了头。&l;/br&g;
历史对于不同时代、不同立场和不同对象都有不同的意义,文以载道、微言大义是中国的文化传统,我们也应该理解前人的不客观之处。何况没人能够完全还原历史,即使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虽然记录不少,但必将受到官方的影响,许多重要资料当时就被销毁,再加上年代久远的资料湮灭,能保持下来的仅仅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保持下来的史料未必就是真实的历史,史料的记录人也有自己的观点和角度,也受掌握事实的多少程度约束限制。如果我们在批评前人的同时,自己也犯同样的错误,任意组织对自己观点有利的资料,加以曲解和主观臆断,那么,我们比前人又强在何处呢?&l;/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葬清】最新更新章节〖第二十九章 后记之人物闲话(下)〗地址https://m.zuimeng.net/115/115975/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