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大明朝的县政府(2/2)
进入鼓楼,也就正式踏进了县衙的大门。
有的县没有鼓楼或谯楼,而以县门代之。而黄县算是地方大县,固然许多设施早已经荒废,却也不失威仪。
而鼓楼之后,即是仪门。有的县鼓楼之后还有一道二门,仪门为三门。仪门之左,一般设土地祠、衙神庙、寅宾馆,仪门右侧为县狱。仪门中间为正门,平时关闭,只有迎接上级或同级官员造访时才打开,两侧开有角门。仪门内为衙中最大的一进院落,院中树立一座小亭,称“戒石亭”。亭中石碑南面刻“公生明”三字,语出《荀子不苟》:“公生明,偏生暗。”碑阴书“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戒石碑下有甬道向北,到达月台,台上即是县衙的的核心建筑——大堂。
大堂为知县审案、办公之所,一般建得高大轩敞,正中设桌案,堂前设栅栏,前有飞轩甃,其下为露台,上有审案时供人犯下跪的跪石。大堂两侧耳房可用作仪仗库、銮架库等库房。大堂左侧或右侧,有的还设有“典史厅”或“赞政亭”,为幕官典史办公之所。
到了这里外人就不能继续向里走了,因为古代的县衙内堂同时也是知县老爷休息居住的地方,有携带家眷上任的官员,后衙内就是阖府的老少子女,又如何能够让外人随意瞧见的。
因此到了大堂前,薛芳就叫住赵越等人,让他们在左侧的一间“耳房”休息,然后大喊一声才叫来一名老衙役为大家端茶递水,而他自己则要去换上官服,好为赵越办理赏金相关的手续。从这一点上看,这人倒是把公私分的清楚。
少顷,薛芳换过一身绿袍公服,腰系乌角带,迈着四方步踱步出来,官气十足。如果赵越没看错,这位薛主簿的胸前的补子上绣的是一只——鹌鹑?
明朝四品以上着绯,七品以上着青,只有品小官衣服的颜色才是绿色的。至于补子,官飞禽,武官走兽。也难怪人家叫这帮当官的都是衣冠禽兽。
赵越看着这位薛主簿,自己倒是坦然自若,可沈通等人这辈子见过最大的官恐怕就是眼前这位主簿大人了,所以表现的都有些坐立不安(戚继光又是例外)。
薛芳也不见怪,哈哈笑道:“失礼失礼了。让各位久等。今天县衙大休,也没有个人出来招待诸位。知县老爷和县丞等人又都有去戚府拜祭,官场上往来迎送难免要耽搁些时日,要不是我匆匆赶回来值守,赵先生诸位这一趟怕是要吃个闭门羹了。”
赵越左右看了看,疑惑道:“难道说县衙就知县和主簿这几个人?”
看到赵越不解,薛芳用手在空中虚画一个圈:“当然不是,本县官吏满编,自然不会就我们这几个人。”说着就见薛芳不厌其烦的为赵越解说这县衙的编制。
县衙中的人员分为官、吏、役三等,在数量上呈金字塔形。
在政务上的分工大体为官主决策,吏理书,役供差遣。知县、县丞、主簿、典史即正官、佐贰、首领,为朝廷命官,数量极少。知县总管一县之政务,佐贰、首领则分别分工负责劝农、水利、清军、巡缉等某一方面的事务;吏员为在吏部注册的公职人员,主要在六房、粮科、马科等各房科中办事,处理公账册;衙役则司职站堂、看管、守卫、催科、抓捕等事,听候官吏差遣。
这样掐指一算,赵越惊讶的发现,一个县级行政单位,所有部门在编的办公人员加在一起,也不过几十人而已,难怪堂堂一座县衙显得如此空旷。这要搁在后世,说出去都不会有人相信,就赵越知道的现代一个县,光是名类繁多的机关单位,随随便便就上百个之多……可为什么后世说起古代官场弊病,这第一条总是提到“冗官冗员”呢?
本章已完成! 请记住【明医】最新更新章节〖第二十六章 大明朝的县政府〗地址https://m.zuimeng.net/121/12196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