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泅渡过黄河3(1/3)
这样走走停停,一整天的时间也没能走出多远。жж书ж库
山上气候寒冷,霜露打湿了衣襟,然而玄奘浑身上下却已是热气蒸腾。
傍晚时分,他终于攀上一座山头,一抬头,只见峰顶上正飘浮着一团白云,那云朵不停地变幻着,恍如经书中所描写的披着白衣的仙子。
见此情景,乌骓竟快活地长嘶起来。
西风森冷,霜花闪耀,玄奘停住脚步,抬手擦了擦额头的热汗,再深深吸一口山顶清寒凛冽的空气。只觉得自己的灵魂都要飞升起来,幻化成一朵白云,在蓝天上飘荡……
两天之后,隐隐听到水声,出了山,便进入到一片荒漠丘陵地区。
这里是黄色的世界,除了稀稀拉拉的芨芨草和酸枣刺之外,再也看不到绿色的迹象。
耳边,水声却是越来越大,直似惊天动地。
这雄浑的声音使得本已十分疲劳的乌骓精神抖擞,加快了脚步。
玄奘猛然间回过神来——这是黄河的声音!
过了黄河,就算是离开关中,进入河西了。
他忍不住回头,想再看一眼来时的路,可是,高高的六盘山挡住了他的视线,那繁华无匹的长安城早已经遥不可及。
一种难言的情感陡然在心头涌起,他低下头,从怀里取出那个土褐色的布包,这里面装的是取自长安城外的泥土,握在手心里还有一股温热的感觉,他的眼眶不由得湿润了……
当玄奘看到黄河时,夜已深沉,头顶的月色如水如瀑,笼罩着那波翻浪卷、白沫飞腾的河面。
河宽数十丈,河水苍莽浑浊,其声震耳欲聋,呈现在他面前的,是最原始的狂野和激昂。
玄奘牵马站在高处,面对奔腾咆哮的河水,默默思索着过河的方法,他宽大的僧袍在狂风中猎猎飘动。
和大多数东西走向的大河不同,黄河在这里是南北走向,但这并不影响它到达自己的目的地——大海。
江河也像人一样,各自有着不同的性格。面对重重阻碍,它们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应对方式——长江劈山开路,黄河迂回曲折。但不管使用什么方法,它们最终都到了大海,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那么我呢?我的归宿又在哪里?
天亮了,一群山羊从河岸上悠闲地走过,时不时低下头,啃着岸边为数不多的青草。
羊群后面,跟着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身穿一件破旧的羊皮袄,手提荆条,神情怡然自在。
玄奘走上前去,朝这牧羊少年打了个问讯,道:“施主,你可知如何过河么?”
少年仰起黑红的脸膛,好奇地打量着玄奘道:“我阿爷就是这里摆渡的。”
玄奘大喜,取出几枚开元通宝交给那少年:“劳烦施主跟你阿爷禀报一声,就有客人要过河。”
隋朝时期,中国通行的钱币是五铢钱,钱上的篆书“五”字近穿处有一道竖画,使其看上去就像个“凶字”,因此又被称作“凶钱”。
李渊立唐后,觉得凶钱不吉,另铸了一种新钱,纯铜打制,钱是“开元通宝”。这里的“开元”二字与后来唐玄宗的年号“开元”并无关联,取其开创新纪元之意。
开元通宝是中国货币史上最早的信用货币,因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当时,它的购买力极其强大,民间一斗米(6.25公斤)才三四个钱,且币值稳定,即使算上灾荒的因素,用开元通宝购买米面也是相当划算的。
这牧羊少年毕竟是个孩子,一见这金灿灿明晃晃的开元通宝,眼中顿时露出喜不自禁的神情,忙了声:“好,客人你等着!”也不管羊群了,撒腿就跑。
玄奘微微一笑,牵马来到一片杂树灌丛边,放开乌骓的缰绳,让它自行去吃草。自己则找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行者玄奘】最新更新章节〖第十七章 泅渡过黄河3〗地址https://m.zuimeng.net/13/1381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