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〇六九章 征调(1/3)
就在朝廷认为西北一片风平浪静时,居庸关内,沈溪逐日都在研究前方传来的战报以及宣府、大同的舆图,重点是看山脉和河流走向,有哪些城池和关隘,对下一步军事举动进行谋划。
对很多人来说这无异于纸上谈兵,毫无参考价值,但沈溪隐隐有预感,鞑靼人正在酝酿新的诡计,假如不做好打算,把方方面面的情况都考虑到,估计出塞就不再是九逝世一生,而是必逝世的行程。
在沈溪看来,鞑靼人并未撤兵,至少是暂且没有撤退。
一旦让鞑靼人想措施进进大同、宣府之地,沈溪带领的这路兵马,非常轻易被鞑靼人当作突破口。
一旦沈溪带领的援军溃败,大明内外长城之间这片广袤的区域,再也没有任何机动气力,鞑靼人可以趁机攻破几大卫城,兵锋直逼内长城居庸关和紫荆关一线。
综合方方面面的情报,外长城最有可能成为鞑靼人主攻方向的是大同镇和宣府镇,九边重镇中,这两镇间隔内长城一线的居庸关和紫荆关最近。
鞑靼人一旦打开大同镇和宣府镇的缺口,获得粮草辎重,兵马便无需顾忌延绥、甘肃、宁夏等三边之地,而直接从更靠近大明京畿重地的大同镇和宣府镇来发动进攻,更轻易攻破大明内长城关隘,直接要挟大明京畿安全。
大明外长城从蓟镇四海冶所至大同镇玉林卫一线,在土木堡之变中损毁严重,景帝继位后曾多次修缮,但直到嘉靖年间宣大总督翁万达大规模修补前,宣府与大同间的长城仍然是西北防御中一段相对单薄的环节,重要在于这段长城“顾外不顾内”。
明长城的重要目标,是戒备蒙元残余进侵,所以戒备重点基础都是在对北方防御相对险要的高山上修筑长城,经常是长城北侧城墙十几米高,但在内线,则只有几米甚至是平行于山头的高度。
尤其是在大同镇、宣府镇所辖的岱虎口、阳和口、白羊口和兴宁口、张家口,由于战损严重而后来又修缮过的长城城墙体现得尤为明显,那就是充分利用地势修筑,而疏忽了会被敌军绕到身后的可能性。
现在两镇管辖的长城看似牢固,但这是建立在鞑靼人自北向南进侵的基础上,一旦鞑靼从长城关隘南侧发起进攻,很轻易便找到突破口,并且能在短短三五日内造成几里甚至是几十里长城缺口。
这种缺口一旦打开,意味着大明靠长城天险来防守鞑靼人的理想状态不复存在,鞑靼兵马和粮草,可以源源不断从大同、宣府向东、向南,直接对居庸关和紫荆关造成要挟,而这两大雄关之后就是京师。
沈溪没有持续向西进兵,也是预感到大规模出兵向西援救的意义不大,而现在防御的重点,应当是在大同和宣府镇周边,而重中之重便是加强宣府镇的守备,驻兵居庸关是非常好的选择。
由于出了居庸关过怀来县和保安州,就可以到宣府镇驻地宣化府,而宣化府四周的张家口堡和兴宁口都可能会成为鞑靼主攻方向,那沈溪驻兵宣府就可以做到进可攻,退可守,居庸关将成为他坚实的后盾。
惋惜大明朝野始终认为鞑靼的主攻方向在三边之地,由于明廷感到鞑靼人要进犯中原不会跨过两道长城来攻打宣府镇,反倒会从长城关隘戒备相对单薄的三边之地下手,恣意劫掠山西和陕西腹地,因此将出兵和驻守重点都放在延绥、甘肃和宁夏三边,而疏忽了最重要的中段长城的防守。
在此之前,就连大明重要用来戒备的军械,包含新铸造的佛郎机炮,也大部分都安排在三边,宣府镇周边留存火炮未几。
沈溪所率兵马一门佛郎机炮都没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出征还想获得成功非常艰苦,所以他把眼力放在了居庸关储备的火炮上,筹备带着居庸关库存的佛郎机炮前往宣府,以宣府镇为堡垒,跟鞑靼人周旋。
假如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寒门状元内】最新更新章节〖第一〇六九章 征调〗地址https://m.zuimeng.net/189/189125/1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