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六三章 良心何在(1/3)
乾清宫,正殿。
包含国舅张氏兄弟在内的二十几名大臣,正在觐见朱祐樘,将正阳门战事具体情况奏禀给朱祐樘知晓。
具体讲述之人,乃亲历正阳门战事的谢迁,此战中另一位重要人物张懋尚在城头监督鞑靼动向,并未进宫。
谢迁叙述内容,跟之前在文渊阁所言类似,只是这次表述更为谨慎,未对沈溪在此战中的功劳过火渲染,只是提到城外用兵的一些细节,让大家能够知道这场仗具体是怎么打的。
在场大臣,无不是朝中二三品大员,谢迁讲述到火烧正阳门时,不得不对其中细节做出隐瞒,无论如何,王守仁不分敌我一并泼油纵火的情况不能泄漏,免得让朝廷背负不义之名。对于起火原因,谢迁轻描淡写说了一句“火光崛起”就略过。
谢迁在奏禀过程中,朱祐樘不断咳嗽,萧敬不时帮他理顺气味,此时谢迁只能停下来,等天子气味平顺后再说……
一干大臣投来钦佩的眼力,脸色好似在说:“不愧是尤侃侃的谢公!”
朱祐樘听完战况汇报,环视一圈大臣,略带感叹地站起身,长鞠一礼:“今山河牢固,百姓安居,诸位爱卿功不可没,朕在这里先行谢过!”
大臣们无不俯首还礼,刘健代表同寅说道:“此为太祖太宗天子庇佑,臣等岂敢贪天之功?”
朱祐樘微微一笑,一抬手:“众爱卿起身说话!如今狄夷兵马新撤,九门防务乃朝中诸事之首,不知诸位爱卿,对于下一步用兵,有何意见?”
在场大臣之前一副鞠躬尽瘁的样子容貌,这会儿听到弘治天子的问话,一个个低下头不声不响。
弘治天子没多少主意,所以非常爱好纳谏,谁说的话,不管是否有理,只要能获得在场大多数大臣赞成,基础能获得通过。
弘治复兴,并非朱祐樘有多圣明,而是他处在一个相对太平的时代,土地吞并远未有隆万朝后那般严重,而且他手下这些大臣都有必定真才实学,这才造就“弘治复兴”的盛世局面。
在场大臣,蓝本有人筹备出来说话,建议乘胜追击,但听了天子的表态,只能沉默不语。
鞑靼人固然从京师周边撤离,但兵马并未撤出太远,连紫荆关都没出,随时可能杀回来,所以天子才会强调九门防务,换句话说,天子既然已经把基调定在防御上,谁说出兵追击,就是跟天子的意思相违背。
这些大臣基础是科举出身,受儒家中庸思想影响很大,他们所想就是守成,对于进取素来不那么热衷。
却在此时,一个响亮的声音从乾清宫偏殿传来:“……儿臣认为,鞑子撤兵,正是追击的大好机会,此时不主动出击更待何时?”
众大臣侧头看往,只见朱厚照大步走了出来,全部人已然洗漱一新,换上了一身干净的蟒袍,显得英姿飒爽,丝尽不似之前那调皮扰乱的熊孩子样子容貌,俨然一个合格的储君,说话掷地有声。
在场有大臣感到,太子说出了他们想说但不能说的话,倒是有几分担负。
刘健代表大臣行礼:“参见太子殿下!”
其余大臣连忙行礼问安,朱厚照摆摆手:“免礼,我来见父皇,是想提出自己的主意……你们有什么意见,只管提出来,畅所欲言吧!”
说完,朱厚照走上前,单膝下跪,“儿臣见过父皇!”
即便朱祐樘知道儿子长大了,但他见到朱厚照涌现,依然感到一阵心烦,情绪稍微有些失控,不由激烈咳嗽起来。
萧敬赶紧轻抚朱祐樘后背,乾清宫内的气氛变得凝重而紧张。
半晌后,朱祐樘重新抬头,打量儿子,问道:“太子,你来作何?不是让你回往休息吗?”
朱厚照道:“外虏未退,儿臣怎敢休息?倒是父皇有病在身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寒门状元内】最新更新章节〖第一二六三章 良心何在〗地址https://m.zuimeng.net/189/189125/1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