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三五章 权臣、奸臣(1/2)

就在朱厚照打算着怎么才干把刘瑾调回京城时,皇宫文渊阁内,朝中两位尽对的大佬,内阁首辅刘健和次辅李东阳,正在商量新一轮人事任免。

二人权利已经快到一手遮天的地步,朝中大小事项几乎都出自他们之手,司礼监形同虚设,重要原因是掌印太监萧敬性格软弱,不想跟内阁反目,再加上其能力一般,不懂得利用天子的宠信来获取权利。

反观刘健和李东阳,二人趁着弘治天子病重时,迅速将全部文官团体捏合在一起,如此一来,朱佑樘不得不在某些方面对他们进行让步。

即便之前弘治天子对司礼监施压,逼得萧敬在某些问题上态度强硬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萧敬为避免君臣对峙,自觉地把自己手头的权利放了出来,如此刘健和李东阳重新掌控主动权,在朝中说话的分量反而更重。

到如今,朝廷大小事情,都必须经过内阁,而且必需要得到刘健和李东阳的首肯。

朝中人事考核,官员的任免和安排,蓝本是吏部和都察院的事情,但随着内阁权利日益扩大,反而变成刘健和李东阳拥有的特权,即便尚书、侍郎以及处所总督、巡抚、布政使级别的官员轮不到二人做决断,但下面涉及到郎中、员外郎以及处所府、县官员,二人几乎可以一言而决。

朝中二人名誉一时无两,他们对外号称公平公允,但毕竟现在朝事以他二人的好恶和价值断定标准来决定,使得很多事情涌现了任人唯亲的情况。

就似乎现在讨论的几个差事,一个户部郎中,两个兵部员外郎,按照惯例应当是三年小考后从各自衙门内部提拔,但二人直接从南京小朝廷调了三人过来,由于这三位跟他们关系密切,之前刘健大寿都送过厚礼。

在官场上,这种私下里的馈赠稀松平常,刘健并不认为自己是在受贿,他固然标榜从不会由于请托送礼而在某些事情上特别关爱照顾,但实际上,他依然不可避免地会把这些作为必定的考量标准。

谁送礼给我,当时我感到这是小事,但久而久之看此人就会比较顺眼,感到此人可以重用。在涌现官缺的时候,我就会把他当作补位的最佳人选。

尽管刘健和李东阳都信誓旦旦地表现问心无愧,但实际上已经损坏朝廷的公允。

有时候,权臣跟奸臣只是一线之隔,差别是权臣未必会乱国,但实际上,每一个权臣做的事情都为天子不容,只是迫于无奈,为大局考虑,天子只能暂时容忍权臣。

而一个权臣的养成,跟朝局变更不无关系。历史上正是唐玄宗沉沦逸乐,疏忽朝政,才让李林甫掌权,而弘治朝末期却是由于朱佑樘长期病重,刘健和李东阳控制大权,司礼监又不作为,慢慢地便成为飞扬跋扈的权臣。

刘健把撰写好的奏本合上,交给李东阳:“明早你便将此奏本交给马部堂,让他趁朝会时,向陛下提请!”

李东阳接过奏本,即便他已知道几个官缺的人选,依然重新看了一遍,这才问道:“刘老,是否先跟马尚书商量后,再行决定?”

刘健微微摇头:“马部堂年纪已高,这几日他因病休沐,吏部积存的公务已让他应接不暇,为何还要烦他?”

“这几位在你我看来,可以说是最佳人选,只要提请陛下通过,便可做出安排。你我都不盼看朝廷大小事情,落在那些昏聩无能之人手中,这些官员在南京有过数年六部履职经验,可以挑起大梁……”

由于言语间并不涉及私人爱好,李东阳挑不出话里的弊病。

的确,李东阳自己也感到眼下做出的安排最为合适。

只是他们疏忽了一个问题,很多事情并非他们感到合适就行了,朝廷选官应当按照基础的原则,也就是考核制度来,制定了规矩而不屈服,刘健和李东阳搞一言堂,感到谁合适谁上,即便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寒门状元内】最新更新章节〖第一四三五章 权臣、奸臣〗地址https://m.zuimeng.net/189/189125/1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