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差遣(求推荐、求收藏)(2/3)

“你说的是那个写《泰西策》的唐子然吧”

慈禧浅浅地笑了笑说:

“这个唐子然倒是有几分才干,平白靠着一个法子,就给张之洞寻了那么条财路来,若是天下臣工都像他一般,这朝廷银钱又岂会短缺,也不至于修个园子,还有人说三道四的。”

太后的话,让李鸿章心里吃一惊,顿时庆幸起先前没提水师的事,若不然啊……

“可不是嘛!”

应声附和着,李鸿章正了正腰板,一脸端谨地说道。

“太后,臣奉太后之命办了二十多年的洋务,为朝廷的军队买了许多西洋的枪炮,为北洋南洋购置了不少铁甲船只,比起先前打长毛捻子时来,咱们的兵是够使了,但若跟洋人比起来还差得太远。真的若是与洋人交起仗来,我们沾光的把握极少。依臣之见,咱们大清要赶上洋人,至少得有三十年到五十年的功夫。在这三五十年的时间里,我们要力求避免与洋人打仗,以求发展。过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话教育臣民,后来终于报了大仇。咱们要有勾践的这种眼光和毅力。只是洋人比当年的吴王夫差要强上百倍,所以,臣以为,今天咱们大清的力量对付洋人,二十年还不够,要有三十年五十年的准备。唐子然的《泰西策》中,也曾言那普鲁士用了六七十年的功夫才打法国人。”

慈禧读书不多,但“卧薪尝胆”这个典故还是知道的,她也很佩服越王勾践。李鸿章这番话,她深以为然的点头赞同道。

“确实是这个理,所以,外事不可轻启,这朝鲜的差事一定要办好了。”

李鸿章忙答道。

“臣一定不负太后的期望,把朝鲜的差事办好,既然保全咱大清面子,也不至横行事端来。”

“我知道你李鸿章从不是浮浪的人。”

慈禧把左手无名指上长长的金指套压了压说道,

“这东洋人样样和西洋人学着,早都忘记了根本,和他们谈着也要提防着。”

“太后英明!洋人诡诈,得多防着点,这防备确是不能松劲,咱们得先陆水师操练好了,才能有备无患,可说到根上,这朝鲜的事情,还在朝鲜自己,就像咱们这边和日本人谈着,可那边,朝鲜自己却又要举洋债,向英国、美国、俄国举债,这不是硬把自己往泥坑里前拉吗?所以袁世凯希望朝鲜再借给款子给朝鲜,省得把洋人都招到朝鲜去了。”

“朝鲜那地方地瘠民贫的,搁过去,咱们还能帮衬些,可,李鸿章,现在朝廷也是银钱短缺的,恐怕筹不出款子吧!”

心知终于把话绕到题上的李鸿章又继续说下去。

“可不是,要说张之洞后生可畏,太后擢升他为湖广总督,足见太后历练他的的苦心。这张之洞到了武昌任上,便用了唐浩然,一举破了银钱短缺的困局,臣以为,这个唐浩然,也是年少有才之人,若加以历练,日后可望为国家用之大才。”

“嗯,确实,前阵子,不还有人议要把唐浩然调到廷中嘛?”

慈禧点点头赞同道。

“若是廷中有这样会生财的人,想来这银钱也不至短缺了!后来这事怎么停了?”

“太后英明。”

李鸿章做出一副实心荐贤的神态。

“不过臣以为,翁中堂说的对,这唐浩然毕竟久居西洋,未受教化,若是不经一番历练调入廷中恐有伤才之患,所以为国惜才计,还是不能调往中枢廷中。”

“这样安排也好,倒也是为国惜才。”

慈禧轻轻颔首。

“刚才你说唐浩然若加以历练,日后可望大用,莫不是你有什么打算?”

“臣觉得虽说以唐浩然未受教化,虽不宜调往中枢廷中,可现如今这外事却是国事要务,唐浩然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帝国的朝阳】最新更新章节〖第44章 差遣(求推荐、求收藏)〗地址https://m.zuimeng.net/21/2134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