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汾水之畔—秋风辞(2/3)

的军队,遇上了草原上的劲敌,剽悍的敌人让他们屡屡‘蒙’耻。

是卫青,让汉军重新焕发了新生,自此驰骋草原大漠,横扫西域。

卫青,就是这支雄师的缔造者。他创建了汉军铁骑,推行弓弩的模块化生产,并针对匈奴飞骑,发明了新式战法,以武刚车结阵,配合汉弩,阻挡匈奴冲锋,这些措施使得汉军战损率大幅下降,由此保全了无数将士的‘性’命。

同时,大将军待部下宽和仁厚,他体恤士卒,每战宁可无功也绝不罔顾士兵‘性’命,他英勇武帝,每战必定冲锋在先;撤退的时候,定是他在最后,力保全师而还。得胜述功,他总是将战绩给部属。

大将军如此种种,深受全军爱戴。他的这种品‘性’,让他麾下的汉军有了一种独特的气质。

一支军队的气质,是他的先行者留下来的,一旦形成,就融入了血液之中,永不磨灭。关于卫青的故事,汉军代代相传,已然成为这支军队的灵魂。今天,汉军儿郎就要见到传奇的卫大将军了,怎能不让他们热血沸腾?

卫青已然满头白发,年仅五十的他已经老态尽显,病痛折磨得他早已骑不得马,只好乘着一顶软榻前来见驾,抬榻的是四名当地农人。接近行营,巡逻的军士已经认出了是他。

“大将军,快看,那是大将军。”随着一个年纪稍长的校尉一声喊,所有的士兵都围了过来,热切地喊着:“大将军,大将军,大将军可好!”

卫青远离军营已有十年,大部分将士他都不认得,只是这些热切的问候,让他倍感亲切。

将士们接过农人手中的软榻,一个个过来,簇拥着卫青向御帐走去。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一声声殷切的问候,还有一双双‘激’动得饱含热泪的眼睛,让他心里暖暖的。

越来越多的将士听到了呼喊,可是软轿边实在站不下了,所有人自发地分成两列,在大将军就要经过的地方整齐列队,接受大将军的检阅。所有人都双目噙泪,异口同声地高喊:“大将军威武,大将军威武……”

短短的几里路,卫青思绪万千,自古伴君如伴虎,对于君王来说,手握重兵而又功勋卓著的将军是一个矛盾体,如果国有难,将军跃马可平天下,但是这种军人的存在,又让君王难以安枕。当年功的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立下首功,可依然不免兔死狗烹的下场。表面看,他的悲剧是因为缺乏政治敏锐‘性’而酿成的,其实,事件的背后是皇权对军权的忌惮。

周亚夫生‘性’耿直,虽用兵如神却对宫廷政治缺乏最基本的敏感,景帝废栗太子刘荣之时,满朝文武三缄其口,只有时任丞相的他‘挺’身而出,仗义直言。他的致命错误在于对政局形势的迟钝,也有一些居功自傲的狂妄在里面。这都不是关键,最终让他送了‘性’命的还是他最为引以为傲的,在军中的巨大威望。

周亚夫陪太子巡视北军,一袭布衣便袍入军营,全军齐呼大将军威武,硬是冷落了身边的储君,这让皇帝坐立不安,如芒刺背,在军中一呼百应者,无论手中是否有印符,活着,都是对皇权对一种威胁。

于是乎,曾被誉为扶大厦于将倾的周亚夫,被迫绝食呕血而忘。对景帝来说,心上的一块大1石头终于搬开了,一箭双雕,既为太子扫除了隐患,又树立了皇家威势。

可怜周亚夫,英雄一世,死却那么悲凉。

同样掌兵的卫青却完全不同于周亚夫。有了前人的例子,卫青自然遂了皇帝的心愿,放弃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来到这汾水之滨,过起了闲云野鹤的生活,想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可是人们并没有忘记英雄,今天他们用军人最朴实无华的礼节,向他们心中的战神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卫青也心中气血翻涌,感慨万千,不能言语。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卫青:屌丝逆袭的传奇】最新更新章节〖1、汾水之畔—秋风辞〗地址https://m.zuimeng.net/22/222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