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回到宋朝当太师(七)(1/2)

却说在御史台内,苏轼忽然承认了自己的罪状,我正纳闷之时却听苏轼款款说道:“话说苏某当年任凤祥通判时,不识时务,竟与自己的上司公然对抗,明知道秋季仪典事关重大,却宁可缴上罚金,也刻意不去出席,因而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至今想起来都十分愧疚。”

他这么一说在场的人都不由洋洋得意起来,八成都以为苏轼你也有服软的时候啊,我却听出了点不对头来,心说苏轼这么大的文学家会这么没骨气,等着给你们欲扬先抑吧。

果然苏轼口风一转又道:“还有另一件更为恶劣,当年我在杭州任上,发现身边的小吏胡作妄为挪用公款,却知情不报,替他隐瞒,实在是愧为地方官,愧对朝廷。”

“不过,”就在所有人都等着出言嘲讽他的时候,苏轼却来了个大转折,“苏轼却知道那个小吏因为家母重病,无力筹款,乃是一时误入歧途,情有可原,便代他补上那笔款项,而且自承其罪,甘受罚金铜钱八百贯。”

这那里是坦白罪状,分明是孤芳自赏来着,那帮御史一看苏轼根本没打算认罪,都有点恼羞成怒了,李定使劲拍着桌子差点把惊堂木给拍飞了,我当即咳嗽两声说:“大家稍安勿躁,来的时候皇上交代了,不能不让人家说话吗,我看苏轼的态度就很好,给他记上清正廉明,体恤下属这几个字。”

这回所有人眼珠子掉了一地,全部眼巴巴望着我,就差没张口骂出来了,估计在想我到底是不是来拆台的。

我一看造反了你们,敢这么目不斜视地望着本太师,我也抢过惊堂木,使劲拍飞了:“你们干嘛,皇上让你们是来审案子,不是让你们发呆的,有屁赶快给我放。”

李宜之眉头都快皱到西班牙了,硬着头皮又问:“你那《山村五绝》里写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是什么意思,‘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又是什么意思,你不要自以为学问高明,就能暗着讽刺朝廷的新政。”

我当即使劲摇着头,截下了苏轼的话:“李大人,这就是你的不对了,我看这诗挺好的,前个皇上还夸这句诗呢,说新政是好的,就怕执行的人不好好办差事,你知道底下有多少人是阴奉阳违,你知道朝廷有多少政策到了下面都打了一半的折扣还多,所以说苏轼这是在给皇上提醒,是大大的忠臣。”

这会儿所有人都明白了,我过来就是保苏轼来着,他们也不知道是不是皇上的意思,私下就有人嘀咕开了,局面一时有点失控。

到底还是苏轼沉得住气,在下面哈哈一笑说道:“可惜,可惜。”

李定有气没处撒,喝问道:“罪犯,你咆哮什么,说什么可惜?”

苏轼也不在意,继续说道:“可惜手中无酒,否则当与太师浮三大白。”

我在上面摇头晃脑,捏着胡须笑道:“客气,客气,今日得遇苏大才子,实乃三生有幸。”扭头去喊我的家丁,“9543,立马回家给我取昨晚皇上赐的流香酒。”

李宜之隐忍了很久,这时忍不住冷哼了一声,他和李定等人都是一门心思要踩死苏轼来讨皇上的欢心,这会儿被我碰了个软钉子,当然不肯乐意。

于是这些人开始搬出大量苏轼的诗词,来欲加莫须有的罪名,最夸张的是把俺老爹“司马光”也给牵扯上了,我当时嘴里正含了一口茶,立马喷了出去,正吐下面呈送证供的小吏脑门上。

我心说这会儿子司马光还没当权呢,你们就把他给牵连上,于是点头说:“这个得严查,马上把司马光招来。”

这些人本来都打算把我给无视了,忽然听见这一句全愣了,好半天才有人吩咐:“去,按太师的意思传司马大人。”

接下来审讯进入到漫长而无聊的扯皮状态,我全然无心听戏,只想

等着老爹上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史上第一宅】最新更新章节〖第四十七章 回到宋朝当太师(七)〗地址https://m.zuimeng.net/23/2358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