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44)(2/3)
却给人一种阴森的感觉。
此时还没到放衙的时间,御史台只有侧门开着,四名士兵站在门前。来往多是官员,明明可以直接从门前通过,却都不约而同的避让到街对面,避开门前的一片地。
不知道台中的一众御史,有没有感觉到宰辅们对他们的恶意。蔡确今天能找自己,肯定也会与其他宰辅达成默契。说不定现在已经将各个空缺给预定瓜分了。
韩冈很遗憾,他现在只能选择在西北巩固自己的根基。气学大兴也不过是这几年的事,很多人才现在还正在准备科举,等到他们出仕,至少还要有十年时间。只能先把人情给积攒起来,日后让两府中的那几位慢慢还。
只是这一回是不动声色的下手,还是一股脑的给掀个底朝天?倒是让人好奇。
从看热闹的角度,韩冈希望是后者,不过为了朝堂的稳定,两府只会选择前者,或升或调,将老资格的御史们一个个弄出乌台,然后打发出去。
就比如蔡京,或许能得个大州知州。
越过御史台,韩冈又想起方才与蔡确的对话。
看起来蔡确对蔡京是有点看法,若是没有心结,不可能那么简单的挑拨就上钩。
不过蔡京的确很惹人注意,从才学,到能力,都是让他在任何地方都脱颖而出。甚至相貌,也是一样出众——相貌在官场上很重要,吏部铨选,身言书判,身居首。长相不及格的官员,在官场上要比他人艰难得多。不说蔡京,就是蔡确,他当年在陕西做司理参军,因为受贿而被举报。时任转运使的薛向本来要拿他治罪,但审案时看蔡确‘仪观秀伟’,言谈举止又出色,反而将他给推荐了上去。
另外在履历上,蔡京放在两千多升朝官中,同样应该是排在很前面的。在中书门下办过事,去过辽国,又在厚生司中积累了人缘,还是御史台殿院之长,如果再有两任地方亲民官的经历,回来后就当受赐一阁侍制,日后就是宰辅的备选了。
御史台不仅仅是制衡相权的衙门,同时也是进士出身的低层官员,向上进阶的一条捷径。
按照惯例,一任知县或是与知县相当的职位之后,只要收到推荐,并得到天子的认同,便可晋身御史台。而只要担任过一任御史,就等于是在个人履历上加盖了金色的印章。并不是每一个朝官都能在崇文院中拥有文学贴职,而御史,即便是最低的监察御史里行,却是必然能拿到贴职的。
从此之后,晋升速度都会比寻常的进士快上近倍,寻常要三五年磨勘才能得到一迁的差遣,到了做过御史的官员这边,一年一迁都有可能。而且做御史的时候,名字可以时常传到天子耳中,只要什么时候皇帝记起来,出头的日子就到了。
蔡确想要御史台不断轮替,可以保证能照顾到更多的门人,同时也能避免这些被提拔上来的门下走狗,在御史台时间久了会渐起异心。
除了张商英那样的愣头青,哪位御史上来都是先低调的熟悉了工作,开发出稳定可靠的消息渠道,再结交了稳固的人脉,然后才会拿重臣下手。风闻奏事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博取声名也不是撞墙。进御史台的机会一辈子能有几次?像章惇那样觉得一个人不错,就一荐再荐的重臣,实在很少。
当然,出手飞快,又能稳准狠的御史不是没有,最好的例子便是蔡确。被王安石推荐上去后不久,就宣德门案中捅了王安石一刀,相较而言,李定、邓绾、邓洵武这几位名声不是很好的御史台主官,他们反而对王安石更加忠心一点。
回到家,换了衣服,韩冈在外书房中查看门房手下的拜帖。
今天递了帖子的官员比之前在枢密院时少了一些,但数量依然很多。
翻了一阵,韩冈从中挑出了一张来,找来一名亲随,吩咐他拿着帖子去将人找过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宰执天下】最新更新章节〖第39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44)〗地址https://m.zuimeng.net/3/3540/1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