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56)(2/4)

。辽人想要将逃人引渡回国,大宋可以帮着绑起来顺便打个死结。

辽国一方,也不想要那些想换个环境博取功名的无用儒生,以及做过逃窜的罪犯,只想要有能耐的工匠,可惜的是,比起总是觉得怀才不遇的士人,绝大多数匠师,都能耐得下性子。

不论从比例,还是从人数来看,越界投奔辽国的工匠,都不如士人多,而士人又不如罪犯多。对辽国而言,就是想要只金鸡蛋,便得忍受十倍的驴粪蛋和百倍的石头蛋。

不过让辽人自己来选,就是只为了一个工匠,也不能将这个口子给封上。至于无用如儒生、罪犯,以辽国的人口,即使在并吞了高丽、日本之后,也绝不会嫌做杂事的人多。

何况这些人中,偶尔也能淘到些金子。尤其是儒生,本来就读书识字,转习起气学和工事来,倒也有模有样——按宗泽早前从政事堂得到的情报中看,比他们还在国内的时候老实听话多了。

因而这个议题就陷入了僵局。

倒是作为真正主角的两国贸易问题,进展还算顺利,比不得一日既定的边境冲突,却也比引渡逃人顺利许多。

关于两国贸易,宗泽秉承朝廷的宗旨,唯有平衡二字。

在辽人而言,有一个前提必须明确:辽国上下,不可能放弃大宋的工业品。

小到牙刷牙粉,大到马车、佛像,大宗的如丝绸、棉布、瓷器、玻璃,小宗的便是各色名匠手制的精致器物,贵重的如各种书报期刊,无用的如给孩子的糖块、玩具,辽国是敞开了怀抱,接受大宋的一切。

但辽国能卖给大宋的商品几乎没有。除了牛羊牲畜,就是各种毛皮,除此之外,别无他物。仅存的,就只有金银了。

朝廷那边很明白,如此失衡的贸易结构根本不可能持续下去。

两个万乘之国之间,规模庞大到上千万贯的贸易,不能是辽国一个劲的用真金白银来换大宋的工业品,否则辽国的有识之士,肯定不会坐视金银外流。

旧日的澶渊之盟其实也隐含了几分贸易平衡之道,每年大宋给予辽国的岁币,是购买大宋特产的基础,保证了宋辽之间的贸易不会抽空辽国的财富。

澶渊之盟破裂之后,辽国幸运的又有了一片盛产黄金白银的新土地,但在辽国的有识之士眼中,也可算是大不幸——至少宗泽可以确信,辽主耶律乙辛对此是看得十分清楚。

而大宋这一边。虽然缺乏贵金属,每年增加的金银的数量,也远远跟不上民间对高面值钱币的需求,更跟不上民间对金银器皿的需求。大宋的市面上,基本上见不到金银币,人们拿到手后大多都被珍藏起来,留为日后儿孙救急用。但即使从辽国这边多收纳一点金银,多一些金器银器,多一些金银币,可相对于辽国带来的威胁,这一些好处并不足以替代。

两府正是明白了这一点,才派了使团出来,在查明辽人的异动,并配合国内进行吓阻的同时,尽量减少战争发生的可能。

相对于无足轻重的边境冲突和逃人问题,贸易才是重中之重。

按照朝廷的计划——确切的说,是韩冈主导的计划——针对对辽贸易的巨额顺差,这个差额,如果辽人不愿意继续使用金银来填补,可以用更多的牲畜,更多的毛皮交换,更可以用木料交换,甚至可以用人口来抵换。

适龄的倭女、高丽女,在大宋市面上价值数十贯,乃至百贯,尤其是在朝廷颁布敇文,禁止蓄养汉民为奴,同时主仆之间的依附关系,在律法上视同凡人之后,这不受新敇约束的外籍奴婢,就越发的受到欢迎——一边打死仆人要偿命,打伤仆人要坐牢,再没有过去减一等、减两等论罪的好处,另一边则是地位视同畜产,聪明的主家都知道用谁。

至于朝廷的脸面问题,反正朝廷不会明着与辽国交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宰执天下】最新更新章节〖第48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56)〗地址https://m.zuimeng.net/3/3540/1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