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第133节 土地、粮食、人口(1/2)
“少公子,陶公在临终前要把徐北三郡交给文举公和你?”贾诩低声地问道。
孔明点点头。
贾诩三人一起面露喜色。田丰急切地道:“如此极好!不费吹灰之力,我们便可以得到半个徐州!少公子,你没有推托吧?”
孔明摇头:“我没推托。陶公当时真心诚意地要我父亲和我收下徐北三郡,我无法推托。”
沮授问道:“当时可有第三人在旁作证?”
孔明道:“当时现场除了陶公和我,还有子忠、叔节、华先生、陶二公子。”
贾诩一边拈须一边陷入思索,沮授同样若有所思,田丰问道:“少公子,你想不想得到徐北三郡?”
孔明迟疑了一下,然后点点头,他记得,根据书上记载,在陶谦病逝后,徐州几易主人,先被刘备所得,再被吕布所得,最后被曹操所得,曹操最终成为徐州的主人,刘备虽然曾经拥有过徐州,但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从刘备的角度出发,他拥有徐州对他而言并不是好事,因为他在北方是难以发展的,徐州在他的手里会导致他直接面对曹操,他只能前去南方发展,立足扎根于荆州、益州等地,才能创建可以与曹操进行抗衡的基业。因此,孔明对徐州下手,在宏观上没有损害刘备的利益。徐州的最终主人是曹操,孔明得到徐北三郡是取走了曹操的一部分地盘,就好像他现在坐拥青鲁一样,也是取走了曹操的一部分地盘。
孔明之所以不拒绝徐北三郡,并不是他贪图获得更多土地,也不完全是为了尊重陶谦的遗嘱,而是出于一个十分现实的原因:青鲁地区的人口密度太大了,需要更多土地安置人口——不只是人口太多,更是人口密度太大。
青鲁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50多万,若放在后世,这么大的土地足以养活这么多的人口,以后世江苏省举例,江苏省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人口8000多万,按道理,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养活八千多万人都没问题,更何况是养活不到八千万十分之一的人呢?然而,问题没有这么简单,后世的社会生产力是此时的社会生产力远远不能比的,比如农业,在后世有机械化设备,有经过改良培育的农作物种子,有化肥、农药等,从而大大地促进了农作物的增产,在眼下,这些都是没有的,此时一亩田的粮食产量大不如后世同样的一亩田。因此,后世的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可以养活八千万人甚至更多的人,此时的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则是远远地不能养活那么多的人。
粮食作物包括:玉米、小麦、水稻、番薯、土豆、高粱等,华夏本土的粮食作物是没有玉米、番薯、土豆的,只有小麦、水稻以及黍、稷、菽等。在明朝中后期前,以华夏的土地种植华夏本土的粮食作物即小麦、水稻、黍、稷、菽等,全国粮食产量只能养活八千多万人,一旦超过这个阈值,华夏土地出产的华夏本土粮食作物就不够吃了,天下就要陷入饥荒战乱,导致人口锐减,重新使得粮食够吃,再进入“太平时期”,如此不断地循环,从而使得改朝换代不断发生。在明朝中后期后,产自海外的高产量的玉米、番薯、土豆等新品种粮食作物被引进华夏,使得华夏的土地可以生产出数量大大超过以前的粮食,继而使得华夏人口开始暴涨剧增,这也正是为什么在明朝中后期前的华夏最多只有八千多万人、在明朝中后期后的华夏竟然一下子增长到了上亿人乃至几亿人的根本原因。
如今的青鲁,一来农业生产力大不如后世,二来只有华夏本土的粮食作物,没有海外的玉米、番薯、土豆等高产量的新品种粮食作物,自然而然,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养活不了太多的人口的,保守估计,青鲁只能养活1000万人,如今已有750多万人了,因此,必须未雨绸缪地获得更多的土地——徐北三郡当然不是没人住的地方,也有居民,但居民的人口密度大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三国之苍生至上】最新更新章节〖133.第133节 土地、粮食、人口〗地址https://m.zuimeng.net/316/316562/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