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二章:中央视察(1/4)

接下来几天在韩云华的陪同下中央工作组一行人视察了归绥的各大商铺票号,让主席等人对于内蒙古军区辖区内的经济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同时主席等人又对防区内的农业生产业极为关心,相对于工业来说,此时最重要的还是农业,战乱年代的粮食那是堪比黄金的存在,有时候你拿黄金也不一定能买的上粮食。

塞北的粮食生产状况确实不大尽如人意,一方面是由于塞北的土质不适合进行农业生产,而且天气又极其干旱,再加上战乱不断灾害频繁,所以今年塞北大草原上的牛羊生产还算不错,但是粮食生产却要比往年差上不少。幸好韩云华在开春的时候韩云华就指示负责农业规划的干部,让他明确指示各县乡的干部一定要盯好,今年内蒙古军区的防区内所有的土地都种植玉米、土豆等高产耐旱作物。所以尽管大旱之年,但是收获的粮食还是勉强够填饱肚子的。只不过这些东西全部是粗粮,吃起来口味很差。

但是反过来想想也就好了,这个年代还讲究什么口味,有吃的就算不错了。不过塞北的农业生产的现状还是让很让人担心的,毕竟内蒙古军区四十来万部队都是要吃要喝的,要是没有一个稳固的后方持续不断的提供给养的话,单单靠缴获是很难养得活如此庞大的一支部队,更难保证部队的战斗力。

但是韩云华对此一点也不担心,他很清楚制约内蒙古军区发展的并不是农业生产而是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水平。至于粮食生产固然是一个问题,但是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绝产绝收,辖区内的人民群众只要能够自给自足就可以了,至于部队的给养反正三两年之内是不愁的。

倒是韩云华很担心整个八路军所有的根据地此时的状况,他对于今后两到三年内的事情还是有所了解的。就在1941边区经济的发展陷入了困境,随着抗曰战争进入最困难时期,陕甘宁边区政斧也面临着严峻的财政形势。为了解决财政困难,中央和边区政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增加政斧的财政收入。其中就包括调整财政政策、大力发展边区经济、增加税收、发行公债等措施。

这些措施固然有所缓减边区政斧以及整个[***]和八路军的困难,但是却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由于大大增加了农民的负担,所以严重挫伤了边区群众的生产积极姓,影响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甚至出现了人民群众大肆咒骂[***]领导人的事件。

那是1941年6月3曰下午,陕甘宁边区政斧正在召开县长联席会议,主要讨论征粮问题。外面,天正下着雷阵雨。突然,随着一声雷响,雷电击中了会场礼堂的一根柱子,坐在柱子旁边的延川县代县长李彩云不幸触电身亡,另有7人受伤。此外,一个农民拴在礼堂边的一头驴也被雷击而死。这个农民便借此发泄不满说:“老天爷不睁眼,咋不打死[***]?”保卫部门听说后极为震惊,就把这个农民抓了起来,并要把这件事当作反革命事件来追查。[***]知道后,急忙制止并要求放人,认为农民不满肯定另有原因,应该调查清楚。调查的结果是,由于向农民征收的公粮过重,再加上连年天灾,农业收成不好,农民负担难以承受,心中自然产生不满。

而后,[***]又了解到,陕甘宁边区作为[***]中央所在地,虽然只有140多万人,却驻扎着大量的党政军学人员,再加上边区地瘠民贫,自然灾害频发,粮食问题就成为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1940年以后,由于外援断绝,边区政斧已没有足够的财力购粮,只能全部依靠向当地农民征粮。这使农民的公粮负担迅速由1939年的5万担增至1940年的9万担(每担100斤)。尽管如此,到1941年3月,部分地区就已出现断粮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抗日之雪耻】最新更新章节〖第四百零二章:中央视察〗地址https://m.zuimeng.net/33/33061/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