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长冬漫漫(一)(1/2)
第六十九章:长冬漫漫(一)
赵匡凝回申州后不久,天气就开始骤然转冷了,看来这一年的冬天将会提前来到。
对于申州的输诚态度李严并不感觉意外,申州地狭,赵氏父子虽然善于经营,但总归没有战略纵深,风吹两边倒实属正常。蔡州眼见不行,他们寻求新的依靠显然也在情理之中,现下淮南混战了,算来算去申州也只有李严一个现实的选择,否则的话就凭赵氏的蔡州出身,说不定打蔡州打出心得的山南就杀过来了。正因为如此,李严在强调加强东面防务的时候主动忽略了申州的存在——他们没有能力构成威胁。
既然是送上门的肥羊,李严再不宰就显得太虚伪了,当下先威胁,再体谅并为难,接着就是狮子大开口,开出了八千石种子和五十万斤矿石作为“维持现状”和“代为辩白”的价码。这样的要求若在一百年前,以申州的经济水平还不算很困难,但搁到现在却是一个几乎可以说是骇人听闻的数字。
父亲老迈,赵匡凝现在几乎就是申州的当家人了,用这一大笔支出来换一个承诺让他很为难。但李严随即又抛出了一个可行性建议:可以拿人换物资。申州附近不是战乱迭生,流民四起吗?好,按人头算,具体由战备处负责人口价格折算。虽然对李严很是警惕,但赵匡凝也只能无奈地咬牙答应分批次付完勒索金。若是他知道在李严那个历史中山南原本归他们赵家,他恐怕都得呕血三升。
事实上,李严只是色厉内荏,山南虽然两次击败蔡军,但前一次战役大部分是因为蔡军的轻敌,至于后一次,那支蔡军已经不是当年的强军了,顶多是主干顽强的流寇。客观地说,蔡军在山南的失败是因为长期在河南消耗的结果,并不是说山南的实力强大到了可以四处攻掠的地步。不过严格的军事管制让各镇无法瞧出山南的真实实力变化,只能按照表面来推断——因此,在南方各镇心目中山南已经是一个攻击性很强的藩镇。
对于李严来说,现在已经不是夹着尾巴做人的时候了。形势在变,淮南乱起意味着山南附近已经没有足够强大的威胁——现在朱温还没有掌握河南。现在张狂一些可以让周围的藩镇不生异心,对于某些弱势地方势力还可以实施勒索以维持山南的发展,比如赵氏申州。总的来说,维持强势姿态对于日后的兼并将会极其有利。
张承业刚刚了解山南的真实实力,对李严在与赵匡凝谈判中采用的蛮横手段大为叹服,心中也更坚定了拉拢李严为朝廷效力的想法,经常与李严谈论国家君臣之类。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张承业忽然发现自己必须停止这种愚蠢的行为——因为再这么谈下去,张承业怀疑自己无法坚持君臣之道了。
“这人的许多观点实在是悖逆不堪!但……强词颇能夺理?” 张承业虽然尽力驱赶自己心中对从小在宫中所受教育的怀疑之心,可还是忍不住想道。
“张使……”说话的是李胤烨,语气很恭谦:“这是山南军备处新编制的物资征集计划,请张使审核过目。”
张承业对这位在山南地位很高的李先生还是很看重的,连忙站起,接过了那一叠厚厚的纸张。在山南,无论行政还是军政都十分强调计划。
严冬对于军事行动来说将带来巨大的不便,在这一点上是古今一致的,在古代尤其严重。因为路况的恶劣,补给的落后和迟滞,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根本无法展开,河南方面不得不停止了蔡的蚕食压迫。因此,在蔡州自封皇帝的秦宗权也有机会将自己的皇帝生涯多延续一年。
在山南,李严的军队则抓紧时间开始了第二次整编和冬训事宜。
按照战备处的要求,七月组建的山南新军现有的九千五百名士兵则被分拆为四部分。表现最好的士兵可以进入山南教导营,少数有技术的被抽调进山南军械制备所,其余的随机被补充进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残唐再起】最新更新章节〖第六十九章 :长冬漫漫(一)〗地址https://m.zuimeng.net/377/377174/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