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广德之野望(1/3)

张居正所提“六事”,虽谈不上是具体国策,却道出了明朝自“仁宣之治”后出现在明朝上层建筑内部的种种矛盾。

这些矛盾有文官集团和内监集团之间的矛盾、文官集团和皇族统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普通民众之间的矛盾以及明朝的国防危机和武备松弛问题。

本质上来说,这些矛盾和问题绝大多数在这篇奏疏中所体现出来的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及问题。

虽然已经看了几遍,可魏广德依旧觉得没有能够全部理解张居正疏中深意。

于是,自然而然,魏广德打算今晚不仅要去陈以勤家里,和他讨论一下,貌似还应该回家后再仔细揣摩一番。

不过,等晚上他从陈以勤府里出来的时候,手里不仅还拿着张居正的《陈六事疏》,竟然还多了一本高拱的奏疏,名为《挽颓习以崇圣治疏》。

这本奏疏是高拱在嘉靖四十五年末完成的,还没来及得上奏嘉靖皇帝就驾崩了。

此疏中,高拱总结二十几年来他体验和观察到的当世之时所存无赦、贪婪无赦、崇忠厚、奖公直、核课程、公用舍、审功罪、核事实”,简称《除件格式来明确责任,量化任务,既便于督促,也便于考核。

第四条的核名实,国家真正需要的是那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靠名气判断人才的方法,会造成那些踏实做事的人得不到晋升,相反那些夸夸其谈的我,往往能升官。

长此以往,大家都不愿意做事,办事效率低下。

对于任满一定年限的官员,要进行精准考核,综合其各方面的政绩,按照“称职”、“平常”、“不称职”的等次,调整职位,奖罚名爵。

在这其中,张居正尤其提到佐贰官的升迁,九年考满的官员,说明能力很强,就应该给予在本部升迁,而不是衙门之间相互调动。

第五条固邦本,其实就是解决财政窘迫之道。

财政是国之基石,老百姓的经济状况和合理的税制,又是国家财政的基础。

嘉靖朝的后十多年严嵩把持朝政,疯狂贪腐,嘉靖皇帝潜心修道,不问政事,民穷财尽。

地方豪强兼并田地,将赋税负担转嫁给底层民众,使国家财政雪上加霜。

张居正希望抑制豪强,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主张厉行节约,崇尚简朴,以民为本。

当然,每次看到这条时,魏广德的目光都会在那段所谓的名句“攘外必先安内”上盘桓片刻,不过这次,魏广德虽没有移开目光,却是直接闭上眼睛。

这条最后几句话,魏广德似乎闻出了一丝血腥味。

隆庆元年时,因为国用不足,都察院派遣大批御史赴各地分道督赋,也就是催收各地赋役。

而张居正已经知道,这样做的结果,“若求其害财者而去之,则亦何必索之于穷困之民,以自耗国家之元气乎”。

“今欲措理其道何由,今俗侈糜,官民服舍俱无限制,外之豪强兼并,赋役不均,花分诡寄,恃顽不纳田粮,偏累小民。”

魏广德猛的睁开眼,眼睛不由得盯住其中一段。

“偏累小民。”

魏广德似乎已经觉察到,张居正在写这一事时,或许他对弥补朝廷亏空一事的目光,已经从“小民”身上移开,“穷困之民”何必索之。

张居正在这里,把大明社会区别成三类,官、民和小民。

其中各自指代非常清楚,魏广德自然一看便知。

只不过他也很狐疑,张居正这是打算把“生财之道”打到“官民”身上了吗?

他打算怎么收?

正篇奏疏里,都没有丝毫提及,为此魏广德还重新把奏疏翻了一遍。

他之所以如此重视此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隆万盛世】最新更新章节〖667广德之野望〗地址https://m.zuimeng.net/397/397551/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