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1/2)
到了商朝,六十四卦的次序被重新排列,被记载在《归藏》一书,以「坤」為第一卦。
依据司马迁《史记》的记「王拘而演周易」,后人因此认為《易经》是商朝末年、西周之初的时候确立,是周王奠定了《易经》以「乾」為第一卦,并為每一卦写下「卦辞」(卦象的解释)。
周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则被认為是「爻辞」(每一爻的解释)的创立者。卦辞和爻辞的内容不单影响周朝的歷史,也影响到「诗经」的格。
《十翼》被认為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与再传弟子作品。
它是对《易经》的詮释,有十篇,包括:一、彖上传,二、彖下传,三、象上传(又称「大象」),四、象下传(又称「小象」),五、繫辞上传,六、繫辞下传,七、言传(言是解释二卦经的言语),八、序卦传,九、说卦传,十、杂卦传。
但根据记载,《十翼》的分类方法尚有其他方式,分类方法并未达致统一。到了汉武帝以后,《十翼》被称為《易传》,并被视為《周易》的一部分。
在近五十年,出现了新的《易经》歷史研究,西方和中国的者根据商、周朝的占卜用的兽骨和龟甲上的甲骨,青铜器上的鐘鼎以及其它史料研究。
1973年,湖南沙的西汉马王堆出土了将近完整的、公元前二世纪的《易经》、《道德经》和其它书籍,是现存《易经》的最早版本。并包含了以前一直被认為是孔子所著的〈繫辞传〉上、下,但并不包括《十翼》其它的部分。
当代的者怀疑周王、孔子并非《易经》的作者,部分者更认為六十四卦的概念比八卦更早形成。
者比较过沙马王堆出土的《易经》和周朝的鐘鼎之后,认為《易经》不可能是周王所著,最可能的成书日期应是西周后期,大约公元前九世纪末。
现时一般认為《易经》并非任何一个传说或歷史人物的著作,而是西周时期占筮用的字编纂而成。
至於《易传》,宋代的欧阳修即已怀疑《易传》不是同一人所作,当代的者认為《易传》裡面的篇章最早出现於中国战国时期,但亦有部分篇章是西汉年代所著。
清初者惠栋说:「栋四世咸通汉。以汉犹近古。去圣未远故也。《诗》、《礼》毛、郑,《公羊》何休,传注具存;《尚书》、《左传》,偽孔氏全采马、王。杜元凯根本贾、服;唯《周易》一经。汉全非。」
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李斯将《周易》列入医术占卜之书而得以倖免。之后各个朝代都有人研究《周易》,包括汉代的京房、郑玄,魏晋时代的王弼。唐代的陆德明、李鼎祚、孔颖达,宋代的邵雍、程颐、朱熹等等。
宋代兴起了易图的研究,像广為人知的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图、后天八卦图、太极图(含阴阳鱼的圆形图案)等,都是《易经》原著中所无、后人根据对《易经》的理解添加进去的。
歷代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為两个派:义理派和象数派。义理派强调从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名的涵义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
象数派注重从八卦所象徵的物象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亦有人认為义理派发掘周易的哲价值,象数派则著重将周易用於占卜。前者如王弼、程颐,后者如京房、邵雍。
明代末年,《易经》被传教士翻译并传播到西方。17世纪末,德国哲家及数家莱布尼茨因汉大师布维(joahimbouvet,汉名白晋,1662─1732)的介绍、更将《易经》以二进制解释。现在无论中国大陆、台湾和西方各国都有不少人研究《易经》。
根据江弘远《京房易流变考》一书,自从《京氏易传》出现后,受朱熹、惠栋,以及《四库总目提要》的推波助澜,均认為此书及其条例是出自京房本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天马行空四部曲】最新更新章节〖第一百一十章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地址https://m.zuimeng.net/4/4902/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