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大家元宵节,情人节快乐(1/6)
作品:《天马行空四部曲》元宵节,亦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小年或灯节,日本称上元、小正月,朝鲜称正月大满月、正月大??(「??」为固有词,月圆、望日之意,或简称大??)、上元、元宵、元夕、乌忌日,时间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为格里历1月15日)。台湾台语称为元宵、元宵节、上元、正月半。
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是祭月、赏月的日子,也象徵着春天的到来,这是传统新春定义的最后一天。
佛教有在正月十五点灯供佛的习俗。而道教中,上元节视为天官大帝(尧)诞辰,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分别属天、地、水这三官大帝主管。上元节乃天官华诞,故燃灯以庆。终唐一代,朝廷皆正式祭拜。
元宵节起源自中国,关於元宵节的由来,说法很多,最早可追溯至秦汉时代。秦末就有:「正月十五燃灯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说。本称「上元」,是农民祈求丰收的日子,也是道教的天官诞。人们在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这天是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也在这天祭月和赏月,祈求丰收。
而中国某省民间则相传:二千年前,佛教传入中国,当第一次月圆的时候,人们隐隐约约可以见到月光下有十七位天神在翩翩飞舞,有一年浮云遮敝了天空,人们突然不见天神踪迹,十分恐慌,於是纷纷点火把,照亮天空,找寻天神,自此以后,虽然看不见天神,人人却仍年年点燃火把找寻天神,相延成袭,就变成一种俗了。后来点火把在一些地区演变成点灯笼或生篝火。
另据史籍记载,元宵节开始於西汉时期。相传汉惠帝刘盈驾崩后,吕后一族控制了政权。吕后卒后,周勃、陈平等元老奋起剿平「诸吕之乱」,拥戴刘恒登基,是为汉帝。帝博采众臣建议,精心治国,使汉帝国再次强盛起来。因扫除诸吕恰值正月十五,所以在每年的这天晚上,帝微服出宫游玩,与民同乐,以示纪念。汉帝因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还有说法认为,汉武帝时听从谬忌之说,对於太一神十分虔诚,在甘泉宫修建太一祠坛,无论是伐南越、得天马,甚至冬至也要祭祀太一神,在正月十五日祭太一神最隆重,从黄昏开始,通宵达旦用盛大的灯火祭祀,加上夜晚常有流星经过祠坛之上,从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习俗。
也有说法是,汉明帝笃信佛法,听从蔡愔的建言,敕命正月十五夜,在宫内「燃灯表佛」,从此民众效仿,皆点灯供奉佛祖。东汉末年,元宵节作为节日才正式初步形成。
现代研究认为元宵节源於对火的崇拜和祈求新年丰收,人们点火以驱除虫蛇猛兽,并祭祀满月,初期是点火把,后来分别发展成点篝火、挂灯笼的习俗。
元宵节为东亚地区常见节庆,其具体发展状况和习俗因各地化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也有些习俗是各地相通的。例如与火有关的习俗,除了驱除害虫、猛兽外,传统上人们认为灯火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的象徵意义,所以燃灯又具有避邪平安的意义。
也有把一盏灯挂在竹杆上插放於田间,从火势颜色预测来年水旱情况,称为照田蚕,火色偏红预示有可能会乾旱,火色偏白则表示可能有水灾。后来用於照田蚕的彩灯愈益讲究和精致,是后世挂灯笼闹花灯起源之一。还有认为灯节是放哨火的发展,古人在春耕之前将田里的杂草烧掉以除虫害。
除了中国不同地区皆常见的挂灯笼、闹花灯外,还有其他与灯、火相关习俗。中国西南地区流行点燃篝火,朝鲜半岛流行烧月屋、鼠火戏,日本很多地区会举行一种称为左义的火祭。
闽南、广东、台湾等地在元宵节前后祝贺添丁的开灯仪式,也有些地区在元宵节前由娘家送花灯给新嫁的女儿或亲友送给不育之家祈求添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天马行空四部曲 最新章节祝大家元宵节,情人节快乐,网址:https://www.zuimeng.net/4/490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