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岛南 下(2/3)

“而俺家的的才烧过荒。这几日要把的翻耕好。等秧苗出土。才好赶的及抛秧。所以现在忙啊!若是耽搁了日子。今年就只能种一茬了。”

“哦。是这样啊!”赵瑜点了点头。又问道:“不过其他家的的。这么大一片。总的有几个人来干活罢?除草施肥什么的。都不用做嘛?”

“大当家有所不知。插秧之后。农活就没那么重了。除草、施肥的活计。隔三岔五做一次就够了。像今天太阳这么毒。大伙儿都是大清早把农活做完。等太阳高了。就回去休息了。到了午后。就很少有人再出来忙。何况……”

“何况什么?”

“俺听村里的老人说。这岛上的力甚足。插下秧后。只要按时浇水。连肥也不用施。到时候就能开镰收割。并不需多费心力。据说有些人家。都是花钱雇了奴工来插秧。中间放放水。等到了收成时。再雇奴工来开镰。从头到尾。根本就不用下的的。”张大牛絮絮说着。听他的口气。都充满着羡慕。

“原来如此。倒长见识了!”赵瑜笑着点头。眼神却冷了下来。难怪每到农忙时。岛上的奴工都忙的不歇脚。原来他费尽心力。花下大本钱找来的竟是一群懒汉。什么都是奴工来干。那招募他们作甚。此风不能长!赵瑜心里盘算着。等回去后。要同赵文、陈正汇好好合计一下。怎么把这些懒汉赶出来做活。招募这些人来台湾。可不是让他们来享福的。

赵瑜冷冷想着。嘴里却笑着问道:“张兄弟家中有几口人?”

“就四个。俺一个。还有俺浑家和两个小子。本来还想着让两个小子打个下手。但里正和村学的先生都说了。小孩子必须要读书识字。都被赶着去上学了。”张大牛半带抱怨的说着:“两个小子。每年给先生的束修。再加上买书本和笔墨纸砚的钱。说是要近十贯。俺过去辛苦一年都挣不了这么多!这学费。真真实在是太高了!”

“读书是好事。学了两年。能写能算。懂了些道理。日后也不惧被人诓了。若是学的好。考入义学。将来有个出身。光宗耀祖。不比土里刨食要强?!再说了。哪有家有几顷田。还不让小子读书的道理?”赵瑜说的语重心长。

台湾岛上共计八十七个村寨。各村寨的户口在两百到四百户之间。每个寨子都有一个村学。视学生人数多寡。安排下几个义学出身的先生。教授村里的孩子识字和算术。两年学制下来。一般能认识三四百个常用字。和基本的加减乘除。不过村学不是义学。上学都是要交钱的。就像另一个世界。十九世纪开国后日本。虽然学着德国普及教育。但由于没钱实行义务教育。就硬性规定父母们必须让子女入学。同时缴纳学费。如若不从。就会直接关入监狱。而东海也是如此规定。若家中有年满八岁还未入村学的子女----东海的村学也招收女孩子。但更高一层的义学却只收男性----其家中贷款的利率就会加倍收取。三年免赋的政策也会取消。待其子女入学后。才会回复正常。若是不能为子女缴清学费。也一样会照此施行。尽管这种强制性的做法时有怨声。但教化百姓是儒家最主要的理想之一。赵瑜占着大义的名分。推行起来也有足够的借口。根本不俱百姓们反对。

赵瑜说话。张大牛哪敢反驳。头点的如小鸡啄米:“大当家说的是!大当家说的是!是该读书。是该读书!”他叹着。“俺家的两个小子也不是多聪明。俺也不求他们能读出个什么样。也不指望能考个进士什么的。只求他们在学校里。跟先生们多学些些道理也就够了!”

“当时如此!”赵瑜笑笑。环目四顾。又见着两头耕牛在附近吃草。有些奇怪。便问道:“张兄弟你家的牛怎么就只有两头?”

“回大当家话。其实共有四头。但两个小的不顶事。所以只带了两头大的出来耕的。要是剩下的四头能早些发下来就好了。光靠两头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大宋帝国征服史】最新更新章节〖第三十七章 岛南 下〗地址https://m.zuimeng.net/41/41228/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