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李宅古居(1/2)

金华斌曾在县志上看到过田市李宅,知道是个着名的古村,在水运繁华的时代,仙居借着永安溪之便,一直是台州与金华、江西、等内陆地区联系的重要纽带,物质交流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上的碰撞。习习吹来的徽派建筑、东阳木雕之风,经过数个世纪的融合与积淀,成就了仙居三透九门堂这一独特的乡土建筑风格,三透九门堂为连进式四合院家族建筑群落,雨天可以在门堂里随意走动而不淋雨,以大气、典雅、精致、古朴的风格而着称,成为孕育仙居传统耕读文化的摇篮。李宅就是散落其中的一颗明珠。

李宅村是仙居李氏的主要聚居地,先祖李守贞原本居住在温州永嘉苍破村,南宋时为了避战乱,从温州迁到此处,已历经了17代,生活了近1000年。李氏家族自古文风鼎盛,永嘉“耕读传家”的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延续,南宋以来,李宅曾出现过六位进士,是仙居首屈一指的“进士村”。

李家在家族宗谱里的“十训八戒”具体是“训为子、训兄弟、训夫妇、训交友、训为士、训为农、训为工、训为商、训持家、训为官”,“一戒不孝、二戒不悌、三戒奸淫、四戒窃盗、五戒赌博、六戒酗酒、七戒匹配、八戒身充贱役”。在“训为士”中对儒者学士的标榜是“士者人中之秀,儒为席上之珍”,而“训为官”中却一再强调“职无虚设,禄岂妄干,学古然后入官”。

李氏家族最出名的是明朝的李一瀚,字源甫,号景山,嘉靖七年乡试中举,十七年进士及第,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其为官三十年,廉洁之操“一尘不滓”,至死“囊无长物”,“室庐田产无所增益,妻子婢仆身无美衣”,后世称颂他为“铁面冰心”。时任左都御史的同乡好友吴时来这样评价李一瀚的为人:一生平易近人,简约稳重,与人相处,忠厚随和好像没有什么能力和主见,但是到了是非利害的关键节点,却观点鲜明,立场坚定,不可丝毫动摇。居官坦荡无隐,宽严相济,但没有一点违背法规之处。平时吃的是粗粮淡饭,穿的是打着补丁的衣服,出入骑马,就是贫寒士人也觉苦不堪受,而他却安之若素。

李村长绘声绘色地说起了自个祖宗的故事:“李一瀚在安福当县令时,把父亲接到安福享清福,安福的官绅上门拜谒,李鑺一概不见;有人送礼物,一概不受。老人家在安福只住了一月就回仙居了,他清楚的认识到,这么多人对他这么尊重,这么热情,这么费尽心思巴结他,无非是希望他在当县太爷的儿子面前为自己说句好话,而“凡嘱托公事,必枉曲直”,不能坏了儿子清白的名声。他对儿子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吾得汝为清官足矣。”李一瀚没有辜负父亲的心意,始终“一尘不滓”,连奸相严嵩也不敢向他开口为干儿子说情,叹道:“李某岂可与言哉!”。

旅游的一大本质之一就是讲游客喜欢听的故事,李一瀚与严嵩之间有很多可作为旅游资源的故事可挖。金华斌拿笔记下,继续听李村长向下叙说道:“李一瀚入仕为官,初封为江西安福县令。安福多豪强之族,李一瀚到任后,对于普通百姓,总是“与民温温,若家人父子然”;对于世家豪族,只要他们谨守礼法,也彬彬有礼,诚如子弟。但是对于怙恶枉法之徒,李一瀚采取铁腕手段,予以严厉打击,决不宽宥,一时之间“豪右为之摒迹”。当时一些官绅之家为逃避田赋而瞒报田亩风气很严重,他们的赋税因此转嫁到穷苦百姓的头上。李一瀚顶住重重压力,下令重新全面如实丈量耕地,限期完成。他把官宦之家的资料另造一册,亲自批阅,任谁也不敢捣鬼,长期积弊一朝根除,百姓负担大大减轻。

担任山西按察司副使期间,延边诸郡百姓吃土产小盐,很方便实惠,巡盐御史上奏朝廷,要求禁止土盐,全部改吃官方的池盐。李一瀚上疏力止:边郡崇山峻岭,池盐远道运来,价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非遗传承人】最新更新章节〖第45章 李宅古居〗地址https://m.zuimeng.net/466/46689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