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风雨同舟(三)(1/3)
议事殿。又是一次早朝时间。拓跋濬坐在丹犀的御座前,扫视一下群臣,谁还有本奏?
高允走出臣班,奏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一里见方,三顷七十亩田;一百里,三万七千顷。农夫勤勉耕作,每亩可多收三斗;如果懒于管理,每亩减产三斗。百里土地,同样的肥水条件,勤勉与懒惰就相差222万斛粮食。土地,国家之基;粮食,安定之本。朝廷应当下令,不准禁封田地,良田分给百姓耕种!”
拓跋濬脑子一时转不过弯来,只好:“此事重大,廷议后再颁布。谁还有本奏?”
乙浑向武邑人石华使了个眼神。石华回了一个献媚的目光,随即出班:“臣有本奏。”
拓跋濬有点不喜:“快讲。”
石华:“侍中、车骑大将军乙浑,跟随先帝南征北战,功勋盖世,又是驸马宗族,臣奏请皇上准许其带剑上朝,不趋不拜之殊遇。”
群臣一片骚动。
拓跋濬摆摆手,示意大家安静,犀利的目光看着石华:“上次你密告源贺谋反,朕没轻信你。源贺竭诚为国,这种事不会发生,后来朝廷派南明公张天度调查,知你与源贺有私仇,借机诬告,朕并未追究你。你都忘记了吗?”拓跋濬目光扫视群臣,声音提高了几度:“像源贺这样的人,尚且免不了被人诬陷诽谤,你们这些比不上他的人,难道不更应谨慎行事?”
众臣一片肃静。石华的脸,红一阵,白一阵。皇上虽然没直接驳回的他的建议,却明白点出他昔日诬告的事实,不轻不重地敲打一下。
拓跋濬借题发挥:“你们虽然个个爵高职重,常年陪伴在我左右,却不曾提出好的建议,只有等我高兴时,趁机向我乞求官爵。你们的功劳和高允比,并不大,却官至王公。高允跟随先帝多年,忠直诚信,诛宗爱乱党,参与拥立,朕却忘了对他提拔,二十七年仍当著作郎却毫无怨言,你们不感到羞愧吗?朕封高允为中书令,你们以为如何?”
众臣齐声附和:皇上英明。但心里直嘀咕:这可连升四级,一跃成为一品大员了!
尚书贾秀乃忠直之臣。他出班奏道:”乙浑与国有功,人人皆知,可已授王爵。如封带剑上殿,不趋不拜,有僭(jian)越之嫌。”
平阳公贾爱仁、南明公张天度齐声附和:“臣也有此意。”
乙浑须髯萁张,目瞪眦裂,朝廷一片哗然。
拓跋濬不想把事情弄僵,忙转换话题:“嗯——容朕三思,待朕北巡后再议。”
高闾走出臣班:“禀陛下,高允虽然蒙受宠爱,可是家境贫寒,妻子儿女几乎衣食不保。”
——我们有必要给大家介绍一下高闾,以后他是内阁众臣呢!
高闾,渔阳雍奴(今河北武清县东)人,他自幼丧父,勤奋好学,长大后,深通经史,学识渊博,下笔成章(这和高允非常相似)。原任中枢博士。拓跋濬登基后,升任中书侍郎。
拓跋濬责怪:“你怎么不早,现在看我重用他,才他穷。”
乙浑讨封的事没被批准,窝了一肚子火:“高闾大人其言欺君!高允虽不家藏千金,也不至于贫穷寒酸吧?”
立即有人附和。朝堂之上,争吵得不可开交。
拓跋濬又当和事佬了:“各位爱卿,不要争吵,陪朕到高允家看看如何?”
拓跋濬真的领一班武大臣来到高允家,只见只有草房数间。粗布做的被褥,旧棉絮做的袍服。
厨房,半盆吃剩的稀粥,一点青菜。
大臣们个个瞠目结舌。
拓跋濬感慨不已:“真是廉洁之臣啊!清贫如洗。中书令——”
高允:“臣在。”
拓跋濬宣旨:“朕赏你帛五百匹,粟1000斛,任命令郎高道悦为长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冯太后传奇】最新更新章节〖第57章 风雨同舟(三)〗地址https://m.zuimeng.net/49/4940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