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征抚江淮(一)(1/2)
御书房,冯太后与内阁大臣高允、高闾、贾秀商讨军机大事。因讨论刘宋的问题,所以特邀南部尚书李敷列席在座。李敷、李奕兄弟赵郡平棘(今河北赵县南)人,其祖父李系,曾入士北燕,任散骑侍郎。拓跋焘平定中山(后燕都城,今河北定县)后,李系归顺北魏,被任命为平棘县令。李敷之父李顺,自幼博学,富有才干和谋略,知名当世。历任中书博士、中书侍郎。后因军功升任散骑常侍,晋级侯爵,甚受宠信。后来,李顺在出使北凉期间接受贿赂,阻挠拓跋焘征伐北凉,被崔浩当面戳穿(前面已经提及),事发后被处死。李顺死后多年,拓跋焘又对他追悔不已。李奕受宠后,冯太后追赠其父李顺为侍中、镇西大将军、太尉公,追封高平王,赐谥号宣王。李家有十多人在朝为官。冯太后看看自己的宠信的内阁大臣,开章明义:“诛杀乙浑乱党,内乱稍定,外患又起,本后特召内阁商议对策。李大人是现任南部尚书,专司对刘宋事宜,请谈谈刘宋情况吧。”李敷谢过太后,然后娓娓而谈。近日斥候新报,刘子勋倒台之后,原跟随刘子勋寻阳政权的徐州刺史薛安都、益州刺史柳元怙(h)、兖州刺史毕众敬、豫章太守殷孚、汝南太守常珍奇等,分别遣使前往建康,向刘彧请求归降。可刘彧认为,江山的叛乱已经平息,想向江北诸郡夸耀武力,遂派镇军将军张永,中领军沈攸之统率五万大军北上迎降。这使江北诸郡刺史、太守惶恐不安。征北司马兼南徐州事务的萧道成等人劝阻,刘彧不听。薛安都、常珍奇料到刘彧迎降是假,灭江北诸郡是真。遂又向我北魏送来降书,并把儿子送来我朝当人质,请求我朝派兵救援。高允是首辅,先谈自己的观点:“宋明帝刘彧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派重兵迎降只是幌子,借故侵犯我北魏边境是真吧。”高闾“此言极是。世祖(拓跋焘)一直有吞并刘宋的雄心,多次率兵南征,如今江南发生内乱,上下离心,薛安都等请求归降正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贾秀提醒:“我们还看不出薛安都、常珍奇的投降诚意,还是提防为好。”李敷连忙向太后请辞:“太后,内阁辅命大臣商议,微臣告退,如有垂询,臣随时听传。”太后慈爱的:“爱卿不必回避,你对南朝了如指掌,本后还靠你当参谋呢!你就入内阁任职吧!”“谢太后提拔、重用。”朝议整整一个上午。最后,太后:“好吧,容本后三思,后日朝堂再议。”人不是万能的,就是天才,也只能在某个领域出类拔萃。冯太后临朝称制,她是大智若愚,建立内阁,听从大臣的议论、见解,然后自己用脑子综合分析判断,集思广益,总能能拿出正确的措施。她知人善任,能派遣最适合的人去完成某项事情。所以,她称制以来,决策一贯少有大错。后日的朝堂之上,冯太后采纳群臣众议,派遣征东大将军、博陵公尉元和镇东将军、城阳公孔伯恭率一万骑兵开赴彭城,救援薛安都。派遣镇西大将军西河公拓跋石和都督荆、豫、南雍州诸军事张穷奇从西路直趋悬瓠(h今河南汝南),救援常珍奇。冯太后让他们带去懿旨,委任请降的薛安都为都督徐、雍等州诸军事、镇南大将军、徐州刺史,封河东公;封常珍奇为平南大将军、豫州刺史,封河西公。太后在千里寻亲时,深受乱兵掳掠之害。此次出兵,严命尉元、拓跋石等:一路攻城打县,不许抢掠,违者军法从事。每收复一地,定要安抚百姓。天安元年(公元465年),北魏两路大军同时南征,分别迎接归降的刘宋将领。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西路。拓跋石抵达上蔡(河南省上蔡县),常珍奇率领武官员出城:“降将汝南太守常珍奇恭迎拓跋将军,请将军入驻上蔡城内。”拓跋石看不出常珍奇的真意,就打算把军队驻扎汝水北岸,暂不入城:“本将军远道而来,未能休整,入城恐有骚扰,还是——”参将、中书博士郑羲连忙给拓跋石使了个眼神,接口:“还是让末将严令本部将士不得扰民。现在常太守率众来迎接,我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冯太后传奇】最新更新章节〖第70章征抚江淮(一)〗地址https://m.zuimeng.net/49/4940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