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6章 七姓家奴(3/4)

法,只好破罐子破摔。

他一方面给老王官升平远大将军、陕西东路总管,另一方面又怕老王嫌他封的官不值钱,干脆砸下20万两真金白银以示诚意。

但同时,他又派出亲信王屏藩、吴之茂率部大举北上,名义上是打着支援王辅臣的旗号,实为给后者施加压力。

玄烨则放掉了人质王吉贞,还让他给王辅臣代话,希望他迷途知返,朝廷既往不咎。

王辅臣正春风得意,现在儿子又平安归来,所以迷途知返啥的大可以放放再说。

毕竟谁也没有前后眼,说不定咱老王也能过把皇帝瘾?所以他既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玄烨的好意,而是选择了自行其是。

玄烨应对三藩之乱的基本策略就是按住吴三桂猛揍,完全不给他留任何后路。同时对其他的叛乱者则能招抚则尽量招抚,以便集中力量打击吴藩。

不过王辅臣在西北的叛乱以及招抚失败,彻底打乱了他的布局,使得玄烨不得不推迟在南方的攻势,转过头来先搞定侧后方的隐患。

他先是任命豫亲王多铎的第七子、贝勒董额为定西大将军,出兵陇右平叛。

没想到虎父出了犬子,董额到了西北一通乱打,除了丧师靡饷外几乎毫无寸进,玄烨只得急招老将图海出任抚远大将军,赶赴西北主持平叛。

图海果然老辣,到任后并未急于进攻,而是先整顿军纪,继而采取攻心战术使得平凉军民人心涣散。

之后出重兵强攻拿下城外要地虎山墩,从而可以居高临下炮击平凉城。至此平凉与外界的交通断绝,城内粮草将尽,彻底陷入了绝境。

此时图海又借与王辅臣有提携之恩,遣参议道周昌(即周培公)入城劝降。

王辅臣由于出身和经历的问题,不可能有什么文化和见识,民族大义、气节操守之类的东西,更不会跟他产生任何联系。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能来源于他的生活阅历和经验。

如果王辅臣的运气好、遇到一位类似李世民等,完全可能成为樊哙、尉迟恭或是常遇春这样的猛将甚至是开国功臣。

可是他遇到的,却尽是带他投奔流寇的姐夫,以及目光短浅裹挟着他一叛再叛的平庸小军阀。

偏偏王辅臣还在这一次次的反复中走了狗屎运,不但得到了荣华富贵,还成了坐镇一方的主将。

这个唯有在战场上才能施展自己才华的莽夫,当他不得不独自决定自己的命运时,王辅臣那可怜的智商所能给他提供的,似乎只能是从再一次的背叛中寻找机会。

而且他名义上是叛建奴附吴,实际上是两边不靠、当上了墙头草。

于是面对周昌的劝降,王辅臣只能接受,出于稳定大局的考虑,玄烨暂时践行了既往不咎的承诺,仍任命他为平凉提督,并加太子太保衔。

没了王辅臣这个肘腋之患,玄烨终于可以集中全力收拾吴三桂。于是三藩之役的局势很快向建奴有利的方向发展。

各路反叛势力或降或散,只剩下吴三桂负隅顽抗,但也是大势已去。最后的结局并不出人意料,建奴已经没有贰臣的容身之地。

吴三桂在走投无路之下匆忙称帝、过了把皇帝瘾之后便一病呜呼,继承了他“大业“的嫡长孙吴世藩,最终的命运也只能是以自杀告终。

三藩中的另两藩,耿精忠在投降后被玄烨秋后算账,最终落了个凌迟处死的下场。

尚可喜倒是宁死不叛清,危急时刻甚至欲以死明志。老尚的“英明举动“不但保住了全家老小的性命,甚至连荣华富贵都没丢掉。

反正只要等到平藩之役大局已定之后,凡是还活着不肯去死的反叛者,玄烨一个都不放过。

在这一点上,王辅臣表现出了他一生中罕见的智慧,看得很清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大明,盛世从太子监国开始】最新更新章节〖第626章 七姓家奴〗地址https://m.zuimeng.net/496/496227/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