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东击乌桓(2/3)

妇孺,真正的青壮年在这一次行动中全部被烧死了乌落亭。

乌桓十万大军全军覆没的消息,还没有那么快传到乌桓人的部族当中,所以,乌桓人根本还不知道自己将要面临的灭顶之灾。

张彦率领大军一路疾奔,抵达右北平时,竟然和呼厨泉、去卑等匈奴骑兵不期而遇。

原来,呼厨泉、去卑等人出塞追击鲜卑人,这些鲜卑人早已经闻风而逃,远遁漠北,由于呼厨泉、去卑等人不熟悉漠北的环境和地理,无奈之下,只好退兵。他们回到云中后,听说张彦要率领大军去对付乌桓人,呼厨泉、去卑便主动率领匈奴骑兵前去帮忙。

鲜卑和乌桓同属东胡之后,都曾经是匈奴人的附属,匈奴**之后,势力渐弱,但鲜卑、乌桓这两支民族却越加活跃,呼厨泉、去卑很想光复先祖在草原上的威风,所以这才主动前往幽州,表面上是帮助张彦对付乌桓人,实际上却另有打算,害怕错过这个时机,以后再对付乌桓人,就要匈奴人自己承担战争的全部了。

反正不管匈奴人的真实用意是什么,总之就目前来看,张彦的军中有这数万匈奴骑兵的加入,会大大增加他的军事力量,对于打击乌桓人,解除幽州边患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于是,张彦便让呼厨泉、去卑率军跟在他的身边,两军合兵一处,联合行动,而指挥行动的,则继续由摄政王张彦担任。

由于此时山海关还没有修建,大汉对路政也没有起到很好的重视,对于前往边远地带的官道基本上都没有修建,所以,要从右北平到辽西的这段路并不好走。

据田畴这个地理通向介绍,要去乌桓人的驻地,只有两条道路能走,一条是走“滨海道”,另外一条就是卢龙塞。

卢龙塞就是今天的喜峰口,位于右北平境内,徐无山麓的最东面,坐落于两山之间。左侧是梅山,右侧是云山。

所谓的“滨海道”,位于狭长的滨海平原,也就是今天所谓的“辽西走廊”。在中国历史上它经历了太多的沧桑,而山海关一带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是,这些情况大多发生在唐宋之后,而在东汉时期,这条路虽然也是通往辽西的主要通道,但其交通条件比起后世就差太远了。

这条路在没有坏天气的情况下,塞外游骑就直插右北平和渔阳的内地郡县,而一旦遇到夏秋季节的大雨,这条路又成了不可行之路,只能说秦汉时期中国的东北地区交通条件相当恶劣。这个时候还没有山海关,东汉末年的山海关一带叫做“碣石”,在今辽宁省绥中县西南的海滨,西距山海关约三十里。所以,曹**曾经写下《观沧海》的诗篇,就是在碣石这个地方。

现在正好是夏季多雨的季节,但是今年天气反常,高温,却不下雨,天干地旱的,本来是最适合走滨海道的,但是张彦担心下雨,一旦下一场雨,滨海道就会变成一片泽国,想走都走不了。

为了保险起见,张彦选择了走卢龙塞。

于是,张彦率领数万骑兵,前往卢龙塞,骑兵机动力高,上午出发,下午便可抵达。

卢龙塞是依山修筑的城池,有三道城墙构成一个“曰”字形的防御体系。外围主城墙高五丈,宽三丈,长一百丈,由石块从里到外整体码堆而成,中心竖有一两丈高城楼,叫望曰楼。

在主城墙两端,依着山势修建了辅墙,城墙上也各有一楼。矗立在梅山上的叫梅楼,修建在云山上的叫云楼。由两边辅墙开始,向更远的山上延伸。

大汉专门为卢龙塞修建了一道大约两百多里的城墙,用以防止胡族入侵。由主城墙向后一百步,在两山之间,再筑了一座高大城楼,城墙高宽皆与主城墙一样,长五十丈,上有一楼名卢龙。

两边以石墙与主城墙相连,两侧是两列士兵营房,再往后,相距一百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纵横三国的铁血骑兵】最新更新章节〖365东击乌桓〗地址https://m.zuimeng.net/5/5640/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