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节 克虏伯成员(1/3)
周馥也是洋务派,李鸿章的心腹,他当了山东巡抚一年来,还是办了许多洋务派该办的事情的,比如原先袁世凯做的山东大一事,周馥也给办了。
周馥同样是用会书院的班底,组建了一所新的大,聘请了几个美国教师,上个月已经完成了第一批生,一百人的规模,这第一批员,基本上都是经人推荐,其中有周馥的子侄,袁世凯的子侄等人。还有各地洋务派官员推荐的生,许多都是旧书生,基本上都有一个秀才功名在身的。
很显然这所山东大带着浓浓的洋务派味道,准确来讲,是淮派体系。
很显然将来从这所大出去的生,也将一个个走向仕途,接过周馥、袁世凯的枪,继续向前冲。
除了这所大,周馥还筹办了十所小,和一个预科校。小不用说了,就是小,预科校呢,其实就是帮旧人习科技知识,让他们能够达到大的习能力,然后升入大。
所以这个预科可以说就是后世的高中,但是跟高中不同的是,预科毕业可不用高考,直接进入大的。当然预科也是要考试的,自己进行考试,通过之后才能进入大习。因此这个有点后世自主招生的意思在里面。其实这都是习盛宣怀的,盛》⊙》⊙》⊙》⊙,▼.∞.ne●t宣怀在南洋公也搞的是这一套,在没有小、中到大的完备教育体系的时候,你也只能这么搞。
至于其他的洋务派作为,周馥倒是没有了,像张之洞那样大修铁路他没有做,因为在山东修铁路,德国人比他更积极,至于建汉阳铁厂那种洋务企业,周馥则没有能力,山东不比湖广,山东在这个时代可是一个穷省,人多地少,百姓极为穷困,否则义和团也就不会率先从山东爆发了。
但是对于办企业,周馥也没有排斥的想法,他只是没钱,又不想像盛宣怀那样借洋款,因为周馥跟盛宣怀不一样,他认为借洋款是饮鸩止渴,盛宣怀就因为借了日本人的贷款,结果汉阳铁厂处处受制于日本人,自己名下的铁矿,却不能把优良矿石供应铁厂,反而全都送到日本的八幡制铁所。
盛宣怀未必看不到这一点,但是对比一下盛宣怀和周馥两人的履历就能发现这两人的不同,两人曾经都当过上海海关道,周馥当了八年,盛宣怀只当了两年,周馥死的时候,只给家里留下了价值二十万两银子的产田,而盛宣怀留下了两千多万两,据说他仅仅在海关道期间就捞了五百多万两,在上海购买了大量的地产。
有人可能还以为盛宣怀赚钱能力强,周馥是旧人不懂得经营所致。但是在同治年间看看盛宣怀在烟台负责打捞沉没的贡船,结果只上交了一部分贡品,私扣了相当一部分。事发之后,他的谋士给他写了一个折子,上奏朝廷,说烟台民贫,希望将新打捞上来的贡品办一座益民药局,将私扣的贡品变成了刚打捞上来,没有来得及上报的。这个药局就是广仁药铺。
李鸿章评价周馥不贪财,但是能捞二十万两,不能说明他不贪财,只能说他不是很贪,同时证明他没有盛宣怀那么心黑胆肥。
盛宣怀之所以一次一次借洋款,尤其是这次粤汉铁路一事,不顾三省华商的反对,也要借美国的贷款,如果说没有好处鬼才信,日本的借款就更是这样了。后来朝廷要收回四川人手里的铁路股份,却不给四川人退款的时候,四川人兴起保路运动,盛宣怀第一时间就让军队镇压,辛亥革命之后,盛宣怀第一个就跑到了日本,他跟日本人之间的关系,那就不用说了。
周馥没有盛宣怀那么心黑,他不想因为私利,而至国家于不利,他不肯损公肥私而已。只能说盛宣怀和周馥都是中国传统的官员,不过盛宣怀是那种自私自利不择手段的家伙,而周馥多少还有点为国为民的士大夫情怀。
杨潮始终认为,中国的士大夫精神,跟西方的贵族精神一样,都是民族化的精髓。是儒家化培养出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大国崛起1900】最新更新章节〖第六十三节 克虏伯成员〗地址https://m.zuimeng.net/50/5051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