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8章 二十世纪人才争夺战(第二更,求订阅)(1/3)
为什么我们不设立一个我们的诺贝尔奖呢?
张哲远的建议,让李毅安的眉头微微一挑。
其实,李毅安还真有过这方面的考虑,一个“我们的诺贝尔奖”,但是这个念头也就是一闪而过。
“我们可以这么做,但是这么做的意义何在呢?诺贝尔奖的评选或许在欧洲学术界的手中,但是那又怎么样?他们可以垄断学术吗?”
看着张哲远,李毅安反问道:
“设立一个奖项容易,但要把一个奖项打造成世界名牌,不仅需要资金,更需要时间,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
即便是一门心思想要争夺各种话语权的苏联,也从来没想过弄一个“我们的诺贝尔奖”,因为完全没有必要。
就像奥运会一样,苏联动不动说西方裁判吹“黑哨”不公平,那不意味着他就要自己弄一个“奥运会”玩。一个奖项而已,或许会牵涉到一些话语权,如果大国去办,反而涉及到很多问题,由瑞典这样的小国去办,或许更另加合适一些。
“其实,我从来不在乎诺贝尔奖。”
阁下的话,让张哲远一愣,不在乎,那为什么要提出三十个诺贝尔奖?
“或者我在乎的并并不是诺贝尔奖本身,而是在乎的另一个最关键,也是最核心的问题——能否成为世界科学中心!”
“世界科学中心?”
站起身来李毅安朝着窗边走了过去,凝视着星空,缓缓的说起了世界范围内的五次“世界科学中心转移”,在这个时代,这一理论是极其新奇,但在另一个世界,却是众所周知。
“……德国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成为世界科学中心。这一时期的科学进步得益于德国的大学改革和科研体制的创新,如创立“导师制”和国家支持的科研机构。而随后,美国大概在20年代,开始承接世界科学中心的地位,并在战后确立这一地位,并一直保持至今。这一时期的科学进步得益于美国的经济和工业基础,以及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支持。”
并不仅仅只是至今,而是在未来的六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里,美国依然保持着“世界科学中心的地位”,可以说在三个“世界科学中心”中,美国保持的时间最长,即便是在李毅安穿越之前,仍然没看到科学领域的衰退迹象。而这甚至违背了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的周期理论。
“这个转移可以通过诺贝尔奖来二战之前,美国只有8人获得诺贝尔奖科学奖,英国有10人,德国有11人。而在二战之后,美国获奖人数突然大幅增加,这就是一种风向标。”
解释着诺贝尔奖的风向标作用的同时,李毅安又继续说道。
“从五次“世界科学中心转移”可以看得出来,一个国家在科技发展上的领先地位,只能维持80年左右。科学力量的前4次转移都被验证了。不难揣测,周期为80年,这与科学家本人的寿命,有着很大的对系应关。这一个现象在目前来说是是适用的。”
到20世纪,一切都变了。首先,这一现象失效了。美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始于1920年,根据规律,它应该在20世纪末丧失领先地位。再不济,将美国的科技兴盛的起点定在二战结束,那么,此时的它毫无疑问理应后继乏力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截至李毅安穿越前,美国籍科学家仍然是诺贝尔奖科学奖上的常客;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每年都有美国籍的科学家获此殊荣。这一现象不但没有衰落的迹象,甚至在创立新学科、发明新技术方面,保持着绝对领先的地位。
尽管这个时代的人们并不知道这个未来,但是李毅安却很清楚,他接着说道。
“人类进入到20世纪后,学术的交流日益频繁,尤其是现在,交通工具更加发达,喷气式飞机等发明让人类甚至进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回到过去做财阀】最新更新章节〖第1268章 二十世纪人才争夺战(第二更,求订阅)〗地址https://m.zuimeng.net/500/500222/1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