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与雨后小故事(2/5)

多有女人担任,是不是更接受不了…

我喜欢陕历博馆整理出版的几本考古学成果。陕博日历、陕博册、唐壁画、唐遗宝、半壁江山,对唐代的生活、艺术介绍的挺清晰。还有一本书,是大同学者闫亮的《唐代冠服图志》。几本搭配食用,对唐代的印象就立体了。有孩子的读者,可以买来给小孩看看。

四,枢密使。

答:先说结论,和宋朝的枢密使是两个东西。首先,中唐以后中央政治模式是——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总专军政,内外事务,无所不统,无所不管,决策、审核、执行三权合一,负责统率朝廷干活。为防止专权,一般同时至少有两个宰相以上。

具体划分到事务上。

会有一名威望最高的宰相,加太尉或司空、司徒三公衔,以之单独分管度支、盐铁、租庸、铸钱、税收、转运等各项财政工作,兼领监修国史,主持实录、列传、起居注。兼领太清宫使,领导礼乐祭祀。财、史、祭就是这个宰相的工作中心与重心。

很显然,这个人做不到天天在皇宫、在三省、在长安。风里雨里,行踪不定。

剩下的宰相,主持三省、朝廷常务。加“判度支”者,就要帮忙协助处理度支司工作,称勾当度支使。加“判三司”者,则协理度支、户部、盐铁转运事务,可以视作是三公宰相的副手。

宰相都很忙,圣人要见他们,怎么见呢?答:挑时间约见面。

接着,这几位宰相,会把自己处理的各种事按性质以状、制、表、书、文、诏、奏、意等案,转发给相关执行单位、执行人。是为宣王言。

第二是内命。所谓内命,即是需要走手续,以正式的、诏书的文件流形式命令有司的事情,或者是打算不通过任何人,要乾纲独断的,也是把意思描述给枢密院,由其笔录,然后到翰林院,让当值学士起草。起草完毕后,当场带走,再转发到责任单位、责任人。

或者把翰林学士叫来,现场写。

唐代宦官干政,就是通过王言、内命这两个途径。以军权作为枢密使名分的支撑,代替主子指挥朝廷、群臣干活。

这也是唐代中官弄权的流程。

而不是什么事中官自己上手,太高看他们的智商了。

这世上有个逻辑,一个蠢货无法从聪明人手里夺走权力及其他。

为什么田令孜谋求与李克用、王重荣,北司爷爷告奶奶挑选朝臣去?

难道是不喜欢用中官当使者吗?因为嘴笨,文化少,碰到大场合,说不来。

为什么围剿李克用、长安收复战,行营高层全是外朝选派的人,中官却没几个?是不喜欢权力吗?因为会带兵的中官多,而像杨复光那样真会打仗的却没几个,普遍表现还不如文官。

为什么财权、外朝事务一直被南衙牢牢掌握,中官只能捏着鼻子通过枢密院干涉,是不喜欢自己兜着钱包吗?因为是真不会。

为什么韩全诲这帮内竖被李茂贞卖了还在帮李茂贞数钱?因为蠢。

对于宦官群体,不要觉得他身处高位,就给他们套一个算无遗策、老谋深算的滤镜。

聪明人大概率能身处高位,大概率能赚到钱,这是由他所具备的能力所能预见的大概率结果。这是逻辑。

但聪明人就一定身居高位吗,高位者就一定聪明吗,不是的。

聪明是权力、富贵、地位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聪明与这些东西,不具备因果关系。

德不配位,名不副实,这是社会常态。

对于唐代寺人,尤其如此。他们当近臣,靠的是舍屌,靠的是找爹,给人当孙子。上位的主流方式也不是靠知识文化、业绩、功劳。

说回枢密使。在枢密使无兵、没有十军容作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上命昭唐】最新更新章节〖注释与雨后小故事〗地址https://m.zuimeng.net/505/505745/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