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靠海吃海(1/3)
张冰倩、关佳蕙不明白,林阳为什么会带她们来平阳县这个小地方,其实,这件事与他们在杭州旅游有关。>
在杭州的西湖边,林阳遇到有人向他悄悄地兜售东西。>
“有港岛那边过来的货,你要不要?”>
林阳一听是走私货,就来了兴趣。>
“都有什么东西?”>
“手表、录音机、尼龙伞、录音带,你要吗?”>
最终,在小贩的鄙视中,林阳还是没有买他的东西。>
张冰倩、关佳蕙想不到,就是这件事,让林阳产生了来温州平阳县看一看的想法。>
1980年,苍南县这个名字还没有出现,林阳之所以知道平阳县有走私货,还是他重生之前,听在秀水街发家的那批人侃大山时说的。>
准确地说,最早的走私者是平阳舥艚、芦浦的一些渔民、农民。>
他们合伙驾驶机动渔船到公海,用银圆向港台的走私商贩,换购手表、录音机、录像机、录音带、折叠伞、涤纶布等日用品。>
然后在舥艚、钱库半公开出售,时间也就是从1980年的春天开始。>
舥艚,是老平阳一座拥有千年历史古老的集镇,南接钱库,西临芦浦,北濒东海,原海岸线长达11公里。>
林家院是个靠海的小渔村,临近舥艚,水道能通往鳌江,交通较为方便。>
村里的渔民祖祖辈辈从事牡蛎壳挖运,70年代末,这里的牡蛎壳越来越少,渔民们就把船开到了福建沿海挖牡蛎壳。>
在海上,他们常常会偶遇大湾的船只,于是,慢慢地就出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
一船货的利润就达到了上万元,暴利引诱之下,当地参与走私的人越来越多,男女老少基本上是乐此不疲。>
在钱库一条40 米长的横街上,林阳开眼了,他总算是亲眼目睹了,传说中走私货红火的大场面。>
人来人往,水泄不通,购买者除当地人外,还有来自温州、宁波、丽水、金华、杭州、嘉兴等地的贩私者。>
“这些东西在港岛那边非常普通啊!怎么到了这里他们这样喜欢?”>
关佳蕙的问题,听起来确实是有些天真。>
“这是贫富差距造成的结果,或者说是价格高低导致的问题,你们从这里还看出了什么问题?”>
林阳指着那些人和货说。>
“这里的生意看起来特别好,港岛那边也没有这样的景象!”>
张冰倩说完看了看林阳。>
“他们交易的都是一些日用品?”>
关佳蕙补充了一句。>
“这里没有吃的!”>
这是关世华的看到的现实情景。>
“我曾经跟关先生提起过,打算在深圳办工厂,这一路上你们走过的都是城市,这一次算是深入农村了。”>
林阳在有意引导张冰倩、关佳蕙思路。>
“这涤纶哔叽怎么卖?”>
林阳的脚步停在了一个布摊钱。>
“这些都是双幅,2.2—2.3的尺阔,颜色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你要什么颜色的?”>
“这青色的多少钱?”>
“青色的15块钱,红色的11块钱,蓝色的8块钱,涤纶针织的9块钱,的确良灰、青、栗壳色7块钱,这些都是一米的价格,你要多少?”>
“我看看其他的东西再过来!”>
林阳借故走开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从连环画开始】最新更新章节〖第105章 靠海吃海〗地址https://m.zuimeng.net/519/519649/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