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五章佛教的发源地(2/2)

公元七世纪左右,佛教在印度大盛,密宗成为主流。释迦牟尼创建佛教,本来也有移风易俗的因素在内,可是到了最后,被易的却是他自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就有什么样的思想体系,巫蛊盛行的印度,给密宗提供了土壤。有了的贪染,就有物质的需求,于是佛教与外道合流了。佛门大开后,最初被释迦牟尼斥为“外道”的婆罗门教徒,都摇身一变,成为佛教中坚分子。为了迎合广大信徒的需求,各种咒语都被采入经典。晚期“左道密教”(旁门左道一词的来历)更进一步吸收了民间多神信仰的特色,形成“曼荼罗”组织。到了第八世纪,密宗传至东印度,又融入了印度教性力崇拜的形式,以男女双身修法,作为成佛的手段。所谓“乐空双修”,是指修行者可以从中得悟成佛。对愚民而言,这毋宁是天大的好消息。既能享受之“乐”,又可得成佛之“空”,自欺欺人一至于斯!到了公元十一世纪,在波罗王朝末期,信奉教的军队大举入侵,直斥佛教的荒谬。他们毁僧灭寺,于是,所谓的“佛教徒”也纷纷放弃了早已变质的信仰,改信教或印度教,违背了理想的初衷,佛教也就没必要继续存在,至十二世纪末,佛教基本便在印度绝迹了。反观在中国的情形,佛教在被引入之后日益兴盛并发扬光大,成为中国第一宗教。佛教在印度的地位就很像中国的道教,虽起源于本土,且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但却始终成不了主流正统。(未完待续。)...
本章已完成! 请记住【道墓天师】最新更新章节〖第三四五章佛教的发源地〗地址https://m.zuimeng.net/81/81027/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