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章 祸患(1/2)

到了后期,各地权势分割,朝廷竟无力管束各地世族、门阀等。朝中世家势力割据,各分阵营,真正忠于皇帝的人少之又少,有识之士大多掌握在世家手里。说起世族之祸,却是由来已久的。自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起,到后来汉高祖首下求贤诏,而开启察举制先河。地方长官在所治之内网罗品德高尚、才学出众之辈,再举荐至朝廷,经过考核再任以官职。如此一来,有利有弊,因选材之权集中于皇帝、地方官员之手,官员对于选人有决定性的影响,任人唯亲、唯财、唯势等情况便十分严重了。到了后期,举荐有功者,当与所举官员联合一气,形成世族门阀,察举制被世家操纵利用,门阀士族左右乡闾舆论,那个时期,便如世族的温**般,谢氏、王氏等纷纷崛起。被举者前途远大,一步登天,豪族世家更是势力鼎盛,而寒门学子则被摒弃于权势的中心。世族掌控朝政,使当时政局混乱,选官问题上,世族与寒门矛盾重重,斗争激烈。直到魏国武皇帝去世后,魏文帝在大臣陈长文的建议下,正式开创了中正九品制。这是察举制的延伸,以家世、道德、才能等三者并重。魏武帝并非出身名门,其祖父乃与名士对立。当时名士俱都看他不起,与他对抗,乡里评议之时,对武帝名声是一大打击。在当时武帝政权还需依靠地方士族名门,因其威望很高,不能完全废除评议,若是强行为之,只会使人诟病。最终武帝只得将名士与政权合作,以设立中正官,对名士、门阀进行控制。这样做同样有利有弊,初时看来,武帝控制了世族、门阀及一些名士之流,使他们评议说话之时多有顾忌,但同时因为评议的合法化,也为世族、名门的发展筑下了基础。郡中正长官由郡任官员推举,这一举动将形成朋党的名士评论之流收归朝廷管束,将所选之人,制九格登用,将来考核以便任用。而中正亦分九品,重出身门第,上三品乃属上品,中正几乎都由二品担任,而二品又有参预推举之权,与此同时,二品中正几乎都出身门阀世族,这便使官吏选拨的大权受到了世族门阀的把持。以至于到后期,世族名门子弟年及弱冠,不经察举,直接由家族铨选入仕,借家族门第,得中正高品。那时谢氏之中,就有少年未及弱冠,便入仕任高官厚位。至后期,州中正出现之后,世族门阀的势力在这一时间疯狂的发展。曾在晋时,有记载中,一年入仕二百零九人中,一百一十九人都出身自世族门阀。其余诸人,或多或少与世家大族亦有牵扯不断的联系。那时选拨官员,重门第而轻德才。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傅明华轻声的呢喃,这段话是指:三公的后代亦可继位为三公,王卿贵族的后代亦是王卿,贫贱的人地位一直低下,贵族依旧身份高贵。这样的现状使得没有赏赐可以使其努力,惩罚亦不能戒断其怠惰。发展到陈朝后,陈朝亦深受其害,世族实力全盛时期,朝廷之中官员大多乃是世族门阀子弟,能用、可用之寒门子弟俱都不入朝廷。一些世族门阀之间相互之间争斗不休,天子威信不足,悼帝又好逸恶劳,喜铺张浪费,性情昏庸,朝政*,官员舞弊,民不聊生。直到太祖起义,推翻陈朝,废中正九品制,推行科举。因有前车之鉴在,太祖早期欲将世族之祸掐于苗中,手段凶狠,斩草除根。初时看来此乃雷霆手段,可也埋下了祸根。寒门子弟中虽不乏有才学之士,但真正才学、品德俱优的,毕竟是少数。受过良好教养的,大多仍出身世族里。太祖当年手段太过,使得此后的很多年里,朝廷陷入了一种极其尴尬的,无人可用的境地。“打得下江山算什么?治得了江山才算行。”太后喘了口气,微微一笑。那时的太祖意识到自己手段过激,应该徐徐图之时,已经是晚了。科举制开启之初,并没有如太祖想像中的一般,天下名士奔者众,有识之士尽都投奔朝廷,以效其力。反倒是各路人手、官员缺乏,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长嫡】最新更新章节〖第四百六十章 祸患〗地址https://m.zuimeng.net/86/86688/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