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新朝气象 广纳贤才(1/3)

新朝建立,女皇没有丝毫的懈怠,反而更加的励精图治。

女皇在长期执掌国事的过程中,发现大唐原有的政体和管制有不尽合理的地方。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在与狄仁杰、李昭德、岑长倩等宰相反复商讨后,女皇决定增设天官侍郎两名,增设左右补阙,左右拾遗各三名。

女皇还发现国家政事中有些原有官职职能范围之外的事无人统管,必须增设一些临时性官职,待事务完成后即停止使用。经过和朝臣们讨论后,女皇又设定了一些使职共十二种。

在女皇登基的过程中,李唐旧臣很多已经落马,有些为新朝不取之人。女皇一向倚重的北门学士,如今大多垂垂老矣。

从朝廷到地方官府都急迫地需要人才。

圣神皇帝求贤若渴,亲自在洛阳城南们接见“临试”了士子。

女皇的求贤诏书一下,来应试者不下万人。

女皇为了考试的公正,首次要求士子自糊其名,暗考以定高低。从而有效防止了主考官从中作弊的可能。

这种考试的方法沿用至今。

女皇亲自主持的考试经历了几天,最后一个叫张说的人脱颖而出。张说在策论中写道:昔三监玩常,有司既纠之以猛;今四海威服,陛下宜济之以宽。

用今天的话说也就是此前宗室诸王反叛,已被官兵扑杀;现在四海之内都很驯服,陛下应该由苛政改为宽政了。

女皇看后大为赞赏,当即封张说为太子校书郎,并命人将他的策文以大纸抄写,张贴于尚书省,向朝臣及各国使臣明示。

大唐以前的科考制度是这样的,科举考试每年春天举行一次,分为进士科和明经诸科。进士非常难考,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太宗时期“贞观”二十三年,进士及第者仅二百零三人,平均每年也就考取七八个人。

女皇认为这样的速度选才,远远跟不上国家的需求。于是她力排众议,推行了“举制”。

所谓“举制”,就是不定期地进行科举考试,只要考中,即授以官职。考试的科目也琳琅满目,花样众多。有词标文苑科、文擅词场科、临难不顾科、长才广度科等等,据说当时还设有“不求闻达科。”

这些“举制”科目繁多,甚至千奇百怪。可是,恰恰是这些花样百出的各类考试,为天下各个阶层的人士大开了应试进身的方便之门。

同时,女皇还专门下了一道《搜访贤人诏》,要求各级官吏举荐贤才。还专门选取了十名德才兼备的“存抚使”,分赴全国各地区搜访贤才,并令宰相狄仁杰全国巡查,总督其事。

长寿元年二月,经十名存抚使和地方官吏的推荐,女皇面试之后,一下子擢拔了一百三十人。这些人没有经过科考,陡然平步青云。

这些人的得志,令苦心科考的士子们大为不满。很快有人写了首打油诗讥讽这些人: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耙推侍御史,碗脱校书郎。打油诗一出,立刻全国传诵。

洛阳城里一个叫沈全交的士子读后以为言之未尽,便提笔续写道:“评事不读律,博士不寻章。面糊存抚使,眯目圣神皇。”

这个胆大妄为的沈全交竟然言及九五之尊的皇上,立刻被御史纪先知捉拿、交付大理寺定罪。

女皇在看了打油诗后,颇觉有趣,便召见了沈全交。

“你便是沈全交?”

“正是草民。”

“你为何说朕眯了眼?”

“陛下不经科考,单凭存抚使一面之词就将一百多人擢拔为高官,岂不是鱼龙混杂,难辨真伪吗?陛下如此选官,草民以为过于随意,实非用才之道!”

女皇笑言道:“科举选拔人才固然是条好的选才之道,可是英雄豪杰未必都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凤神玉凰之卷一情殇】最新更新章节〖第二十六章 新朝气象 广纳贤才〗地址https://m.zuimeng.net/89/89541/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