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学贵经远2(2/4)

《成实论》。

这部论著是印度乘佛教最后的经典之一,也是由乘过渡到大乘空宗的一部重要著作。此论大约二世纪中叶写成,经鸠摩罗什译成中后,影响甚广,在南朝齐、梁、陈间,逐渐形成成实学派。

隋朝时期,随着天台宗的兴起,成实学派渐渐衰落,而道深法师却是此学派的大师。

在赵州观音院,玄奘整整十个月足不出寺,白天向道深法师讨教疑难问题,晚上挑灯夜读,很快便理解了《成实论》的要义和精髓。

道深法师也非常喜欢玄奘,对他深厚的佛理和出众的悟性赞不绝口。

一日早课完毕,法师将玄奘请到自己的禅房,两人面对面坐下,许多没有话。

还是玄奘先开了口:“师父有什么训示,请尽管道来。”

道深叹道:“玄奘法师,你千万不要这样讲,你虽年幼,学识却不在我之下。老衲今日确有一事,万望法师勿要推辞。”

玄奘合掌道:“师父请讲,弟子自当尽力而为。”

道深叹道:“法师来我寺中,已近一载,这里的情形想必你已知晓。老衲徒儿不少,可如奘师这般精进者,未见一人。如今我已年迈力弱,无常随时便至。而这寺中僧众,竟无一人可承我衣钵。老衲担心,这诺大一座观音院,于我寂灭之后香火渐歇。所以,我意欲求法师屈尊住持本寺,万望不要推辞。”

玄奘呆了一呆,这是一个令他既感动又为难的提议,道深法师的一片真情和爱才之心难以推托,但他只想学通诸法,又怎么会将脚步停留在这里呢?

思量片刻,玄奘恳切地道:“师父一片见爱之情,弟子感激不尽。只是弟子生性愚鲁,多年来行脚参学,备餐众师之,不仅未能统摄佛法要旨,反而从中产生了疑情,常常莫知适从。如若留在这里住持寺院,只怕是以盲引盲,断人慧命。所以,弟子只想再行游学,询答问疑,以便将佛法发扬光大。”

道深听后,叹了口气道:“我早知你意,只是不甘心而已。”

此时玄奘离开成都已有两年,从荆襄到吴扬,从江南到河北,四处参学、求证,足迹遍及河南、陕西、四川、湖南、湖北、江苏、江西、河北等省,可以已踏遍大半个中原。

这段游学的经历,无论是对玄奘还是对当时的中国佛教界都非常重要。

对玄奘而言,在这种近似流浪的生活中,他既从各地名师那里汲取了知识,又积累了丰富的旅行经验,同时也锻炼了他的体能,为他日后的西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对于当时的中原佛教界而言,年轻的玄奘就像一阵龙卷风扫过,佛家各个派别的经论,各**师的心得,无不被他深究参透,了然于胸,直至最后辩难,在当地佛界引发一场“地震”,然后任由他怀着疑惑离去……

茫茫大雪中,长安城终于出现在眼前。

这座古老的帝都南负秦岭,北临渭水,西濒沣、皂二水,东靠产、灞两河,河上有灞桥可过。

这是长安最有名的桥,桥上有驿站,且种有万株杨柳,据到了春天,柳絮漫天飞扬,成为长安灞桥的一大景致。凡送别亲人与好友东去,多在这里分手,有的还折柳相送,因而灞桥又被时人称为“**桥”,流传着“年年伤别,灞桥风雪”的诗句。“灞桥风雪”从此成为长安胜景之一,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曾在这里洒下离别的泪水。

玄奘现在就站在灞桥上,头顶上是真正的风雪,而非那充满诗意和淡淡离愁的“柳絮雪”。

此时正是深夜,借着白雪反射的光,仍然可以看到远处在冰雪覆盖下安静的长安城,虽经多年战乱,长安城依然壮观,那份骨子里的大气是别的城市比不了的。

时间过得可真快,距上次来长安已经七年了吧?玄奘感慨地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行者玄奘】最新更新章节〖第十章 学贵经远2〗地址https://m.zuimeng.net/13/13815/54.html